探讨教学法谈对比教学法在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运用学报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10498 浏览:369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比较教学法就是通过比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水平。比较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进行比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必须存在两种以上事物;事物之间必须有共同的基础;事物之间必须有不同的性质。比较法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可以克服狭隘性,把所研究的个别事物,纳入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运用比较法来认识事物,以达到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比较教学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学时可在一篇文章内进行比较,也可用教材中同类教材进行比较,还可以将课内文章同课外阅读到的文章进行比较,教学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教师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深刻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一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
人物形象是文章的重点,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特色。人物描写在文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要通过人物形象的行为动作折射出来,因此在教学课程中,对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异常重要,当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物的时候会联系到另外一个人物,然后重温一下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温故而知新”。既能重温旧的知识,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譬如我们在学习《战国策》的时候,当我们学到《庄辛说楚襄王》,我们对庄辛进行分析时,我们对庄辛分析时便会想到另外一篇文章《冯谖客孟尝君》,冯谖和庄辛都算是一名谋士,庄辛他见微知著的发现问题,并毫无避讳直言上谏,他两次进谏,在楚襄王根本听不进的时候,庄辛以其超凡的智慧拯救了落难的楚襄王。对于冯谖,为了报答孟尝君的收留与照顾,冯谖帮助孟尝君脱离多钟危险,并在百姓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形象。
再如,我们知道孔子弟子众多,颜渊与子路都是孔子的弟子,他们都受孔子儒家文化的熏陶,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各自的差异。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卿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希望把他的车马、衣服等都拿来与朋友一起享受,就算坏了也不后悔。可见子路是一个非常有气魄、很有侠气的人。而颜渊却是另外一面人物,他的道德修养非常高,与子路完全是两个典型。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希望有好的道德成就,对社会虽有善行贡献,但却不骄傲。英雄与圣贤的区别是,英雄可以施劳,把自己的理想建筑在别人的烦恼、痛苦上。圣贤则想担起天下的烦恼与痛苦,所以子路与颜渊的形象是有区别的。
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在学习古汉语课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对一个人物形象的掌握,通过与另外一个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点,便会轻松了解人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人物特别感兴趣,无论他是英雄或是草莽,如果我们利用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好奇心理,那么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顺着思路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效果更好。教师对教学内容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引领学生学习。
二表现手法上的比较
表现手法的使用,使文章增加感染力,富有文采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重要途径,所以表现手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显得相当重要。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表现手法包括想象、联想、类比、对比等。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然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但有同曲异工之妙。两篇文章一说秦国灭亡缘由,一说六国破灭原因。《过秦论》和《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评述结合的手法,但两文的侧重点不同。《过秦论》侧重于记述,因为本文主要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照比较,从而证明秦灭亡的原因。《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过秦论》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采用先评后述,以评为主。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如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实力很小,可以说“不可同年而语”的程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六国论》中,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将六国与秦的关系和宋王朝契丹、西夏的关系作对比说明,宋王朝如因贿赂敌人而亡国,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和最为下策的做法了。两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先叙后议,夹叙夹议。《过秦论》擅用排比、夸张、叠句、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读之有荡气回肠之慨。《六国论》却巧用了比喻、引用、设问、夸张之技法,使语音层层叠进,环环相扣,极具逻辑思维的缜密性。巧妙对比,令人心悦诚服。[3]
三相似作品之间的比较
古汉语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间的内容与特色都是鲜明的。在古代社会,人们将发生的事件都记录在史书中,但没有详细的叙述,因此人们对某些事件便只知其发生但不知其结果等等。古代汉语中的作品有的就是在于叙述,作品叙述的详细使人们对古代事例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知。每一部作品都有各自的特色之处,作品在交代事情发生历程的同时也描绘了细节等,并在各方面展示独特特色。在古代汉语教材内容中。以《左传》与《战国策》的比较为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由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面貌,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这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以及策士们游说诸侯或互相评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门争策略,同时也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复杂激烈的门争,暴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愚蠢自私,表现了人民在封建压榨、兼并战争中的痛苦生活。
《左传》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作品中的每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及结尾都能深刻的体现儒家的仁爱思想。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时因“莊公寤生”,于是其母“遂恶之”而爱其弟公叔段,并多次要求立公叔段为太子,甚至还帮助小儿子来攻打大儿子,在计谋失败后,莊公将其母安置在城颖,并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最终莊公最后还是很后悔,于是便在颖考叔的帮助下与母亲相见了。这不仅是儿子对母亲的爱,更是一种儒家的仁爱思想的一种体现。而与《左传》儒家思想显然不同的《战国策》主要倾向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就道德观念的束缚,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以《鲁仲连义不帝秦》为例,当时秦国围攻赵国,想让赵国尊秦为帝王。魏国派大将前去营救,但秦国威逼魏国,赵国陷入困境中,魏王有派辛垣衍进入赵国,想让赵国屈服,正在此时,鲁仲连正好在赵国游玩,于是鲁仲连根据一系正义的事指出尊秦王为帝王的弊端,最终成功的说服了魏王和赵王。
在风格上,《左传》的文风纵横云涌,充分表现了高才秀士的智慧策略,如江已、触龙等;而《左传》是曲折的历史记事或委婉的外交辞令。《左传》的作者善于用曲直兼施,严谨的笔法,如实的描写春秋历史舞台上诸侯国之间的夺权争霸,相互兼并的一幕幕社会场景,将风云激荡的政治生活与个人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左传》在文学和语言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战国策》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复杂争斗,七国的合纵连横,统治集团的争夺权利,荒淫残暴以及战争下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当时的道德,习俗风尚等,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概貌。在人物刻画上,《战国策》的人物语言描写是对《左传》的人物刻画的进化。
通过《左传》与《战国策》的比较,交待出作品的异处,这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也是比较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独特之处,对比分析学习,全面的掌握知识是教育界所提倡的,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最终追求。
综上所述,比较教学法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古汉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各个方面的价值。学习古汉语,使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有助于继承传统并传承文化。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语文教学也提出要求,要求改变以往单一的接受学习,而积极倡导自主、新型的学习方式。古汉语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汉语教授方式伴随着时代进步也在不断地改进中,当前,古汉语教学依旧不够完善,学生对古汉语学习的兴趣较缺乏,教师教授方法过于单一。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比较教学法是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古汉语教学中应用比较教学法,能使教学双方都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