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演绎化“静”为“动”,演绎数学文本生命精彩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7148 浏览:216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演绎文本生命,就是一种对文本挖掘和知识建构的过程,使文本具体生动,富有生命特质。如何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文本内涵,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么,怎么才能让文本绽放生命之花呢?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化“静”为“动”,演绎数学文本生命的精彩。

一、挖掘教学内容,达成预期目标

有人说过:“目标是课的灵魂,内容是课的血肉,形式是课的骨架,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可见,只有正确处理好数学文本,并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1.挖掘教材,贴近学生心灵

教师钻研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使教学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经验、体会建立联系,从而搭建起文本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教材在一开始就呈现学生常见的天安门、飞机和奖杯等图形(如下),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特征。
[观察下面的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吗?]
不相同的物体,为何有共同特征呢?教材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知识经验与认知发展上的矛盾,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热情,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2.精心设计,形成问题链接

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探究平台等,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并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例如,教学图形的对称现象时,教师先出示下图,然后提问:“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你有什么办法验证吗?”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建了探究的平台,他们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发现对折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初步理解了完全重合的意义,为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此时,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天安门的图形你是怎么折的?飞机图形呢?”通过追问,让学生感知到虽然对折的方法不同,但两边仍然是完全重合。通过这样的一源于:毕业小结www.618jyw.com
系列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3.动手操作,体验几何规则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思维材料,开放学生大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和建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经历和体验几何规则。例如,“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编排主要是通过折的操作感知轴对称图形,通过剪、围、印等方式来做轴对称图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动手操作空间,感受到对称轴的内涵。通过实践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发展了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正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想课堂。

二、领会编写意图,构建知识体系

教材内容虽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却是编者与师生对话的窗口。通过解读与分析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信息,是我们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揣摩教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深度挖掘每一幅图、每一句话背后隐藏的丰富资源和信息。

1.整体入手,把握教材思路

从整体入手,明确教学内容与实施步骤,这是从宏观上分析教材的设计思路。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结构分析,弄清知识的系统性,才能保证教学过程正确、顺利的实施。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总体把握教材:(1)从生活中引出三个实物图形,通过观察比较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出“对称”现象;(2)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来探究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3)深入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做出轴对称图形;(4)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辨别轴对称图形;(5)回归生活,欣赏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此外,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设计轴对称图形。通过对教材的总体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2.关注细节,获取文本信息

从细节处入手,就是从微观上分析教材所蕴含的信息,这对正确把握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如果分析不到位,或者说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够全面,目标的达成度不高。例如,“轴对称图形”一课“试一试”中看似很简单的三幅图,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1)第一幅图是通过折的操作来感知图形是对称的;(2)第二幅图是初步感知折后图形的两边是完全重合的;(3)第三幅图是通过折让学生感知折痕的位置,如天安门图折痕是竖着的、飞机图形的折痕是横着的等;(4)最后让学生初步感知都是通过折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只有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感知与理解,才能更好地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为后继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又如,出示下图,让学生判断以前所学的几种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其实,这一题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1)同一类图形中有的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2)同一类图形中,不是所有的图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3)图形对折后,两边“形状相同”和“完全重合”的概念是不同的;(4)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通过这样分析,我们的教学思路就更加清晰了,明确在课堂要让学生懂得哪些知识,防止学生在认知上形成思维定式和理解上的偏差。
[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当然,针对以上几种图形的判断,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与认识,让原来静态呈现的文本更富有生命力,使学生的知识建构多元化,感悟到文本的内涵与价值,从而多层次、多渠道地构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联系生活实际,演绎文本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可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用数学模型来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数学学习活动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1.在数学文本中感受生活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生活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把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问题,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练习中,可呈现大量在生活中利用轴对称原理设计的标志及建筑(如下图)。
此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如下图),让他们感知人们运用轴对称图形之美来创造生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好数学的信心,懂得用知识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人民大会堂][故宫][中山陵][巴黎埃菲尔铁塔][印度泰姬陵]

2.在生活实际中创造数学

课堂上,教师如果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哪些联系,容易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师应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造轴对称图形、设计轴对称图案等。这些活动实质是将数学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内容融入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总之,教师要紧扣数学教材,挖掘文本中的教学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618jyw.com
资源,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化“静”为“动”,把最精彩的内容、最有创造性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演绎数学文本生命的精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