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校外开拓校外课程资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结论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23287 浏览:987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仅是教学的一个样本,虽然它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其稳定性和统一性决定了自身的局限性。为弥补其不足,开拓校外课程资源是新课改的呼唤。本文通过分析一次实践活动教学的启示,阐述开拓校外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与方法。
关键词:中职;德育科;校外课程资源;有效性
2010年我校德育课教研组接受并承担了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立项课题“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及其常规课型”。自接受任务以来,德育科组的教师踊跃投入到研究中,大胆设计多种实践活动课型。笔者担任《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也积极尝试实践活动教学,在学习《认清违法危害》一课时,笔者利用个人优势(本人受聘为增城市拘留所授课教师,承担给拘留所学员上课的任务),设计了一次实践教学活动,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属课本第四单元,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第一框题《认清违法危害》,教材主要介绍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类别以及处罚方式。

(二)实践活动的时间、场所。

活动时间:2011年5月;活动场所:增城市拘留所。

(三)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实情调查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实践中感知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学生亲眼所见比教师的理论说教更有说服力。违法人员被短期剥夺人身自由拘留所,这是最真实又最有威慑力的案例,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违法危害大,违法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四)活动环节说明。

1. 参观拘留所。

在教师的带领下,由拘留所工作人员指引,一边参观一边听拘留所教员的讲解,一边记录或拍照(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内容包括被拘留人员的住宿场所、学习场所、宣传栏和图片展览厅等。

2. 访问交流。

访问对象主要是违法人员,按照拘留所的安排与拘留所人员进行分组交流,每一组调查对象都包含了四类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队员间分工合作完成访谈任务,既有集体交流又有个别访谈。

3. 完成调查任务。

完成调查表、整理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每个人写一份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制作一份行为自查和行为规划书,并以创意形式将以上资料制作成普法宣传材料,创意形式可以是报告会、法制讲座、主题演讲、图片展览和动画制作等。

二、活动效果

(一)百闻不如一见,见了豁然开朗。

在参观中,学生亲眼看到了违法人员被拘留后失去短期自由的生活状况,《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宣传资料,卖淫、吸毒、无证驾驶、、结伙斗殴等违法行为对社会、家庭带来各种危害的真实图片,那些过去对违法行为只停留在听说层面,甚至认为违法行为离自己生活很远的学生,不由心中豁然开朗,产生了这样的感悟:违法行为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带来很大危害,不仅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还会导致家庭不幸、失去自由、害人害己。

(二)零距离接触,触动守法的神经。

学生通过访问违法人员,听他们讲述自己违法事件的经过及所受的处罚、违法后的感受及对学生的劝告,很多人在讲述中流下了后悔的泪水,学生产生了深深的触动:这些被拘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坏,很多本来都是善良人,有些人因无知而犯了法,有些人因为法制观念不够强而犯法,而违法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因此,我们要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好好学习法律,做个遵纪守法的人。

(三)亲历现场调查,目标顺利达成。

调查任务包括搜集关于违法行为的图片、资料,记录访谈违法人员的内容,撰写调查报告或参观心得体会,制作行为自查和行为规划书,制作普法宣传创意等。调查的人员包括违法人员、拘留所教员及其它工作人员,要求通过调查了解违法行为的相关知识,获取真实案例,会运用违法行为知识分析调查到的案例,不仅自己有深刻的感悟,还要向他人宣传守法观念。学生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收集到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撰写了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提高了分析能力,提出了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普法宣传创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进行思考,加强了对违法行为危害性的理性认识,不仅自己树立了知法守法的法制观念,还产生了向他人宣传守法观念的社会责任感。如此,活动目标顺利达成。

三、活动的启示

(一)中职德育课开拓校外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1. 弥补教材自身的缺陷与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和调整以后,其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更切合中职生的实际;但另一方面,教材的开发、编写到配套使用、修订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带来了课程资源的匮乏,时效性较弱。另外,校内课程资源也有它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社会化的需要。因此,实施有效教学需要开拓校外课程资源,以弥补教材及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2. 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中职培养目标的需要。

德育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德育课改新方案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要求德育课教师“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中职生”教学,尤其强调教学设计要突出实践性,多采用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就业,德育课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贴近社会实施教学的要求也很迫切,这说明面向社会开拓校外课程资源不仅是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3. 增强德育灵活性和真实性的需求。

死板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已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不适应现代中职生的学习需要,只有增强德育课的灵活性和真实性,才能让德育课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德育课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挖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载体,如建立德育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等,实现德育的灵活性和真实性。

(二)中职德育课如何开拓校外课程资源。

1. 调查和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拓校外课程资源要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兴趣何在。如在《认清违法危害》的教学中,本人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到学生喜欢活动教学,尤其期望进行外出实践活动,于是设计了到拘留所参观交流的实践活动教学,这样,吸引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丰富了课程资源,学生学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效果大大超出课内教学的设计。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开拓校外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主体,但是教师由于专业不同、特长各异、个性差异,并且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等,在开发校外课程资源中发挥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有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技术水平,可多开发电子音像制品;有的教师同时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拥有广泛的企业合作及人才资源,可多搜集就业成功案例、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经验、组织各种调查活动等……如此,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如在教学《认清违法危害》一课时,笔者正是利用了自己同时任教法律课程,并被聘请为拘留所授课教师的优势组织了本次实践活动。

3. 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因利势导、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筛选有利信息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的智慧在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中绽放;二是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注意搜集学生所提供的案例、以生活为题材自编的小品剧本以及通过调查和访谈获取的资料等,可编辑成册,丰富课程资源。笔者在组织学生参观拘留所的实践活动中,高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取了很多课堂和校内无法得到的教学材料,如学生搜集的引发思考的图片、富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闪现着智慧的调查报告、极具个性化的创意制作等。

4. 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

开展校外活动、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作用是给教师留下可贵的教学第一手材料和宝贵的教学经验,因此德育课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及时捕捉和把握学生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的新问题、问题探究中富有个性的答案、完成活动任务中形成的书面作业、讨论过程中的思想碰撞及产生的智慧火花,甚至是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等。
由于受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的影响,校内课程资源特别是教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占主要地位,往往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鉴于上述活动的启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把中职德育课与社会联系起来实施教学,德育课将会焕发更亮丽的风采!
(作者单位: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源于:论文范文网www.618jyw.com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