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惩戒对惩戒教育一些思索征文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4180 浏览:119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每天把这学生叫进办公室批评却还是那么调皮捣蛋!”
“这题目都罚他做一百遍了怎么还是出错呢?!”
“昨天写了检讨书,今天又故伎重演了!”
……
这样的怨词,对教师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因为心智尚不够成熟,往往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或者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以外,必须担当起“陟罚臧否”的责任了。麻烦的地方在于:惩了,却达不到“戒”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的效果,甚至导致状况更加恶化。在媒体报道的社会事件中,教师因为惩罚手段不当而引发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出现,于是很多教师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对学生的出格行为不闻不问,走向了无为而治的极端。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一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促进学生明辨是非,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才能,能培养学生抵制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适当惩罚学生,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而且是教育者的义务。那种“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而对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处世哲学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耳闻和目睹了很多失败的惩戒案例,并由此针对惩戒教育做了一些思考。

一、惩戒≠体罚

时下社会普遍把“惩戒”与“体罚”混淆在了一起,很多教师对“惩戒”的看法有误差,认为“惩戒”就是“体罚”。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惩戒”与“体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常见体罚的类型有罚站、罚抄、罚跑步、扭耳朵、打手心、打屁股、打脚心、罚蹲等,很多老师都觉得这样的措施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使学生会因为恐惧而对错误的行为加以改正。教育家陶行知说:“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普鲁塔克也说“鞭打给儿童带来的只是害怕和痛苦,使其不寒而栗。”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也更加具有仇恨性。而惩戒重在以合适的手段教育犯了错误的学生承担因犯错误而造成的后果并在今后加以改正,“惩”与“戒”表示的是目的关系,“惩”是行为,而“戒”是目的。

二、惩戒教育不是教师发泄怒气的途径

某班一学生品性顽劣,竟将一只死麻雀放在同学的饭盒里,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老师闻讯,怒不可遏,逼令该学生自掴耳光,直到两颊红肿,被学生家长投诉。还有一个班,课堂上,一个学生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教师批评后学生竟然顶嘴,态度不屑一顾,教师顿时怒火中烧,生气得一巴掌打过去,导致学生耳聋……教师往往在事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沮丧,大都会自我谴责:“我怎么这么不理智啊!”这样类似的惩罚方式也是存在的。在一些因为惩罚不当而造成的恶性事件中,很多当事老师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时实在是气疯了,昏了头……面对一些“虚心认错、坚决不改、屡教屡犯”的学生,教师难免会有一些恨铁不成钢的感慨,甚至上升到“不让学生吃点皮肉之苦就不解恨”的程度。教师的主观目的呈现得很明确,主要不是为了“教育学生”,而是出于对学生的排斥和憎恨,通过对学生精神和肉体的打击,以获得自己心理上某些快感的满足和怒气的发泄。这种处罚方式,违背了惩戒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惩戒,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冲动情绪下对学生采取的惩罚措施,往往会陷入体罚的领域,这更违背了师德规范。教师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不可能没有喜怒哀乐,在哀怒的时候,应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这样惩罚学生,是在让自己解气还是为了让学生改正?

三、惩戒教育不能以牺牲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为代价

惩戒教育的双方为教师和学生,这二者并不是矛盾不可调和的对立。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后,被学生“怀恨在心”,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处处不配合老师。当出现这样的状态,教师应当反思一下惩戒教育的手段是否有偏差,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良好的,往往因为实施过程中一些细节的疏忽,导致学生不认同教师的惩戒教育。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初二男学生,情感萌动,悄悄将一礼物送给其喜欢的女学生,被拒收,有好事者将礼物上交给了班主任,遂令其来办公室谈话,该学惶惶,班主任张口“不学好”,闭口“谈恋爱”,在大庭广众之下给该学生扣了很多帽子。结果怎么样呢?该学生如犯罪一般,在同学间抬不起头来,与班主任之间虽表面平静,但内心充满排斥,在以后的时间里,几乎没与班主任说过话。这样的惩戒结果,实在得不偿失。所以,教师在进行惩戒教育时,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要注意策略。直抵心灵的教育才具有说服力,也只有善意、友好的教育才容易被人接受,只有巧妙得体的措辞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惩戒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仍能感受到平等、尊重、关爱,那么学生绝不会视教师为仇人,反而能更深刻地检讨自己的行为。一个孩子在上课时间玩玩具,被老师没收,这个孩子写下了“X老师,你去死吧!”的纸条。老师从“人”手中拿到这张纸条时,不仅没有怒火中烧,反而表扬孩子的字写得漂亮,“老师看到这么漂亮的字,想生气也气不起来了!”然后告诉孩子:“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到死的时候就会追悔莫及。”孩子满脸泪水,连声说“对不起”。这一声“对不起”,是从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是能让学生痛改前非的力量,而且学生根本也不可能因为老师的这次惩戒教育而弄得双方僵持。
关于惩戒教育,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优化“师生关系”,对惩戒教育的积极探索,将有助于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