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体育锻炼再议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联系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6592 浏览:210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9328(2013)05-000-02
摘 要 文章从心理健康的内涵、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保持健康心理、适应社会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影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是从人的健康内涵中扩展和升华出来的。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内心世界平衡稳定、人格健全,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及其发展的良好精神状态,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由于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可以直接借助仪器或其他工具进行度量,其标准也较难确定。因此,一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正常、稳定而协调的情绪、正确的自我认知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理性行为和能力与现实协调一致。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并使之顺利完成学业,满怀信心走向社会。

一、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

根据近年来在国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心理症状自评量表中,心理健康测试评价内容涉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因子等9个方面,一般采用“无、轻度、中度、相当重、严重”五级评分,主要统计指标为量表的9个症状因子得分。而体育锻炼状况评价是根据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有关要求,将体育锻炼状况分为经常锻炼(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与不经常锻炼。

(一)参与锻炼程度对心理指标的影响

体育锻炼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或比赛,使学生转移注意,忘记疲劳,性格豁达开朗,从而使学生从抑郁、自卑、困难等心理障碍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消除不健康的情感和紧张的情绪,从而调节人的心情,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很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经常锻炼学生9个症状因子的平均分均低于不经常锻炼的学生。特别是在强迫因子、焦虑因平均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常锻炼的学生在敌对性因子和人际敏感以及精神症状指数要优于不经常锻炼的学生,但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体育锻炼的方式多种多样,从我国大学生经常开展的体育锻炼形式可分为同场对抗性项目、力量性项目、隔网对抗性项目三大类型,而经常参加这三种体育锻炼项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着不同。研究表明;同场对抗性项目特别是对抗激烈的集体项目,要求参与者在与同伴的团队协作和融洽相处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获得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成就感。但是失败也会造成心理状态的失衡,特别是敌对性因子上与力量性项目、隔网对抗性项目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同场对抗性项目的激烈对抗程度有关。此外,同场对抗性项目与隔网对抗性项目在偏执因子和精神病因子上还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力量性项目与隔网对抗性项目只是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综上分析,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对心理影响的可能机制

据目前国外的研究认为,运动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其可能机制有:
1.转移机制。人类的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通常发自左脑半球的思维部分,而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在右脑半球,人在运动时,左脑半球会逐渐受到抑制,而右脑半球则逐渐活跃从而取得支配地位。因此,运动可使人忘掉忧虑不快,并使人产生愉快感觉。
2.内啡呔释放机制。适当运动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体内内啡呔的释放这种内啡呔具有样作用,它能使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和舒适、欢快的情绪感觉。这些研究将为科学论证体育对心理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二)体育特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1.体育的群体性。体育教学是以班集体形式进行,教学内容多 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的,人际交往呈多向性。这种师生、学生之间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大家在丰富的交往与积极的互动中实现技术技能的提高、体育知识的转移、技术动作的创新。这种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能够满足交往与归属的心理需要,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 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体育的竞争性。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体育教学比赛以竞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体育竞赛,使学生增强 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获得奋进向上积极性情绪体验。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它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 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 。体育竞赛有着严格 的纪律与规则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比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 自制力,帮助学生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3.体育的艰苦性。体育教学环境,室外风吹日晒,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人们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学生要承受机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4.体育的娱乐性。趣味体育、快乐体育、体育游戏能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经常获得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情绪与积极的心态,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5.体育的释放性。体育运动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可以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渲泄,以调整失去平衡的心理。西方社会学称之为安全阀和出气孔。德国政府就是采取引导青少年将过盛的精力用于体育运动的措施,以减少社会犯罪。

三、良好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的保证,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保持健康心理、适应社会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体育锻炼。适宜的体育锻炼才可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锻炼不科学、锻炼方法不当,不仅有损他们的身体,而且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效应。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内容上应多以有氧活动为主,避免激烈的竞争有氧活动包括散步、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跳绳、健美操等。当然,对于年轻人或大学生来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球类运动也是很有益的,运动量应以中等强度为宜。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只有在有规律的锻炼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来。
与此同时,学校要重视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并通过加强指导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王锡群.浅谈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四川体育科学.2006(2):53-55.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林华,郭聪,李兵.浅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处方[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

6.21(1):87-89.

[4] 葛吉生,高全,孙海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的关系及应对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485-148

6. 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