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品德完善课堂讨论,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18090 浏览:749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的一种方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显然,讨论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当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这种方法被更多的教师所采用。而课堂讨论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堂讨论,充分发挥讨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呢?本文试着对此谈谈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关于讨论话题的选取

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这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课堂讨论中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应该在讨论话题选取上下一定的工夫。因此,讨论材料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1.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在新课程教学中,教材的开放性相应地要求我们在取材中亦应具有开放性。当前社会,信息渠道十分畅通,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他们非常想了解一些社会现象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这些都为讨论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取材空间。对于目前的学生,发生在自身及周围人物身上的事件、社会媒体关注的事件或人物等,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选取时应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生活,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或人物来进行讨论。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思想品德课中,有目内容“生活离不开法律”。为了能得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我选择了“2004年5月,郝劲松律师在坐地铁时,两次上厕所共支付了使用费1元,地铁运营公司没给他,多次交涉未果的情况下,他将地铁运营公司告上了法庭”这一材料,并设置讨论话题——“该不该打这一元钱的官司?”学生对这一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时间讨论十分激烈,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讨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其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我们在选取讨论材料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讨论的话题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层层得出。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选取适当讨论内容的关键,离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讨论将变得空洞而流于形式。
七年级第一学期有目内容“自我新认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用“全面的观点”这一哲学上的观点去分析自己与周边的现象,对于刚刚从小学升上的这批学生来说,能理解吗?如果连理解都存在问题的话,就更加无法实现“学会”这一能力上的目标了。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骆驼和羊》这则寓言,其内容是指骆驼与羊争论“高好还是矮好”的问题,并且各自展示自身特长来证明。然后,我设置讨论问题——究竟是高好还是矮好呢?人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自己?这一话题是浅显易懂的,也是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经过讨论,从而共同得出“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这一结论。
3. 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在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活动”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许多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而煞费苦心。而这也恰恰导致认识上一种错位,认为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在思想品德课中,这种现象尤其突出。而讨论作为课堂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更多地被赋予这种色彩,直接导致讨论的过于形式化,是因为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习者起到定向和标准的作用。讨论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在选取讨论材料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可以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讨论的,其讨论的问题必须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二、关于讨论形式的选择

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讨论形式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思想品德课中,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辩论、班内讨论、小组讨论、配对讨论等。下面分别列举了这几种形式的特点,便于在不同的讨论内容中选择不同的讨论形式。
1. 辩论。辩论是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采用辩论会的形式,根据辩论内容,设立正反双方,先由双方各陈述本方观点,然后进行自由辩论,最后再由双方进行总结。学生在正反两方的互辩中达到了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辩论的开放度比较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比较高,如果整节课进行讨论,并且讨论的问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的,采用这种形式是比较适宜的。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设置了几堂辩论课:学习苦大于乐Vs学习乐大于苦;好奇心强有利于我们的发展Vs好奇心强不利于我们的发展;挫折有利于我们成功Vs挫折不利于我们成功;法律是对我们的一种约束Vs法律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开玩笑会不会犯法等等。辩论中,学生参与程度很高,教学效果也比较突出。
2. 班内讨论。教师出示讨论情境后,学生就讨论问题直接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可以将好的观点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并作出总结。这种讨论的程序十分简易,因此操作起来十分方便。但是,讨论是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与交锋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掌握的信息发表见解,在交流、交锋中鉴别、接受他人的信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而班内讨论这种简易的形式,削弱了生生之间知识与经验的有效交流与交锋,它强化了“论”(学生的论述),却弱化了“讨”(研讨与交流)。从这些因素去考虑,若讨论的问题相对比较简易,学生比较容易就能得出一定的结论的,采用班内讨论的形式是比较适宜的。
3. 小组讨论。即将班级细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的统一布置下,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活动。小组的规模,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及具体情况来确定,常用的有2人小组、3人小组、4人小组、5人小组等。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哪种形式,主要应视讨论的问题而定。一般来说,讨论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不必经过激烈的争论就能得出一定结论的,应该采取人数较少的小组形式,如2人、3人小组。如果讨论的问题比较深奥的,像道德两难情景等讨论材料的,应该采用人数相对较多一些的小组形式,如4人、5人小组,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这样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讨论,在知识与经验的不断交流与交锋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