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延伸激趣体验延伸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4399 浏览:152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离不开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促进了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提高品社课教学的实效。以“激趣、体验、延伸”为主的品社课课堂教学三步曲,是符合品社课教学新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教学 课堂 激趣 体验 延伸 自主 教学模式
1672-1578(2013)01-0213-0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型活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离不开知情意行统一原则。课前激趣,调动学生认知的自主性;课中体验,将认知与主观态度相结合;课后延伸,将认知上升为行为实践。
1 课前激趣,调动学生认知的自主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烈的求知为有效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创设情境

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时期,生动地声音、图象、画面,都 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教《劳动光荣》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可播放《劳动光荣》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跟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教师可顺势揭示课题。 如教《爱护公物》一课,教师可事先展示这样一个场面:拖把、扫把、簸箕放得杂乱无章,凳子东倒西歪,一个身背书包的同学一边哼着歌,一边蹦蹦跳跳地走了进来……一看到这场面,他就动手整理了起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析,《爱护公物》的新课导入也就水到渠成了。

1.2巧设疑问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对生活总是充满着无数的为什么,因而欲擒故纵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通过绘绘色地讲述,吸引学生,但在精彩处却戛然而止,导入新课。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电教媒体、实物演示等如果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就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 课中体验,将认知与自我相结合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将“体验”带入品社课堂,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在需要出发,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中,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2.1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如《集体的力量大》一课,可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表演中走进蚂蚁王国公民的心灵世界,进行亲身体验,唤起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学生通过轻松愉快的情境体验,激发了内在情感,充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

2.2动手实验,亲身体验

品社课中有的品德认识,或一些道理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能完全理解感受,通过一些小试验或是一段生活再现,让学生参与体验,凭借直观直觉切身感受,深入揣摩,获得的感受不是被动的告知,而是自主的获得。如教《学会全面看问题》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蒙上眼睛,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摸一个多种形状的组合体,请他们说说自己摸到的组合体特征,然后让他们睁眼看一看完整的组合体,说说自己当时为什么说错了。通过一个小小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会全面看问题的道理。
3 课后延伸,将认知上升为行为实践
如何让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将所学的知识、明白的道理在生活中实践呢?品社课还应重视课后的延伸。

3.1反复练习,形成习惯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课堂活动中“行吾所知”“知行结合”,反复练习,最后把道德规范视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义务。教学中,笔者有目的地让学生源于:论文大纲www.618jyw.com
参与活动,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生活,用学生亲身的实践体验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先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通过课件演示、图片辅助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让学生形成“知”。接着,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分别让学生模拟民警、红绿灯、车子、行人等。遵守交通规则的,给予奖励;违反交通规则的,“民警”对其再教育。在角色扮演的模拟实践中,让学生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

一、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2多元评价,形成自律

新课标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自评与他评价相结合,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有声评价与无声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我的做法是:课堂上适时评价、作业及考试实行“等级+评语”、写教学日记、成长记录评价、家长写评价表等。将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评价,让学生形成自律,规范自身行为,并通过评价追踪,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总之,“课前激趣,课中体验,课后延伸”的品社课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重视生活与课堂的联系,将道德、情感、教育融于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活动和实际的生活实践之中,从而强化了道德情感,深化了道德认识,加强了道德行为的培养,提高了品德社会课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施茂枝.多维视野下的语文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7.
禹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