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文教学关于中学作文教学一些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34283 浏览:1576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生活,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在体会着,而我们的学生,虽说尚未成年,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忽略他们的感受,他们的心灵其实只需我们用心地点拨,一样会绽放绚丽的花朵。我们只需将这些缤纷的色彩一一整理,就将会收获一幅幅完美的画卷,而学生回报我们教师的,也将是一个个灵动的思维。让我们师生在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成长、共同进步,笔者想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教师常常被作文教学所烦扰,殊不知,学生们也同样被这种巨大的烦恼困扰着,彼此都纠结在写作的困惑中。其实,这是学生写作的情感状态没有被激发出来,内心深处某些藏得很深的东西没有被唤醒。一旦这些感受觉醒了,学生们的思绪就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泻而不可收。此刻唯一需要他们做的就是搜寻自己的记忆,调整自己的情感,把握写作的脉搏,做到怎样最好地展现自己,怎样做到思维准确。那教师在写作的指导上就会轻松许多,写作的课堂也能够有的放矢,而不是刻板的拿来两篇范文读读,让学生无聊地议议。学生们真正的内心世界却无人问津,学生们真正需要倾诉的心声却呼不出、道不明,鲜为人知,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悲哀啊!
教师只有同时把自己也放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想他们所想,体验他们之体验,与学生一起感同身受,甚至还要写几篇下水作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自己,亲近学生,学生们才会成长得更快,在写作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实。记得在一次写作课堂上,我们班每一位学生现场出一个作文题,然后选一位同学抓阄儿,抓到哪个题目就写哪个作文题目,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学生们写作的适应性,不巧全班四十几个作文题目中,学生竟然抓到的是《海拔》一题,同学们尽管早已适应了笔者灵活的作文教学模式,但依然议论纷纷,面露难色。于是笔者说:“这样,再重抓一个,《海拔》的题目由老师来写。”于是师生同台写作的情景出现了,就像在中考考场一样,笔者与学生们都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在规定的55分钟之内,从构思,到成文,到最后结笔。教室内静静的,每一个人都在快速的搜索记忆中那根敏感的神经,触碰它,调整它,展现它。笔者也在迅速思考着,直接映入脑海的就是父亲高大的海拔般的身影:“儿时,父亲常常外出上井,很难归家,村口土路上总有我童年的张望与守候,直到那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村口,用那硬硬的胡茬扎我,远远地还唤我的小名,待近了,将我高高地举过头顶,坐在他的肩头,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海拔’的高度。时光荏苒,直到我也成了父亲之后,幼儿园的每个下午放学,父亲依然用曾经举过我的那双大手举着我的儿子,与他一同快乐的还有我的儿子,他的孙子。夕阳伴着他们祖孙归家的身影。直到有一天,当这一切都成过往,当那个曾经高大的海拔般的身影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在用尽了一切方法仍然无法将他从另一个世界唤回,在凄风冷雨中,在踏上“奈何桥”的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竟然有着这真真切切的无奈,有着这难言的伤痛与感伤,那高大的海拔般的身影将永不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哪怕任我千万遍地找寻……他只能依稀出现在梦里,在泪眼朦胧的视线中。”当读到这时,笔者哽咽了,学生们都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还在悄悄地擦拭着眼泪,班上出奇的静。待稳定情绪后,笔者很感谢出《海拔》这个题目的同学,虽说他让老师伤感了,但在同学们的面前,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老师,也让老师更加明白:学会珍惜身边的所有,始终不忘感恩与回报。学生们静静地听着,长时间的无语,笔者知道源于:毕业小结www.618jyw.com
,在这无语的背后,笔者的文章起到了撼动心灵的效果。在静谧的课堂氛围中,笔者以真情给学生上了一课——“文章贵在真情”。
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当拿到了一个命题或者半命题作文后,笔者与学生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达成了一个默契,那就是5—8分钟的时间内极少动笔。那是因为生怕动笔的随意性破坏了应有的情感状态,生怕这随意的一动笔会错过一个展现自我、情感流露的好机会,更生怕这随意的一动笔会带来“开弓没有回头箭”最后那无尽的懊悔。所以,写作的课堂上在题目出示后,就是静静的沉默,沉默着,就像那句经典话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平静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心底暗流,将它们引导好,有针对性地落实到眼前的题目上来,才是教师真正需要做的。这样的写作课堂,首先进行的是灵魂的碰撞,心灵的交流,自己与自己的一场对话,等学生的情感酝酿好了,“磨刀不误砍柴工”,随后的动笔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夏丐尊,叶圣陶.文心[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翁智敬.教师写“下水文”应注意的四个问题[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8,(9).
[3]廖美娇.作文与观察[J].新课程学习(下),2011,(3).
(沈荣 江苏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 225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