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信息技术小学信息技术课导入教学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19294 浏览:833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且这部分也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它既要引导学生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也要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很快引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趣味性。那么如何设计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入环节呢?这里结合自己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个例子来进行阐述。

一、游戏导入法

对于游戏,学生是最喜欢的,最热衷此事,学习积极高,兴趣最浓。在教学中如果能因势利导,把“游戏”适时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认识键盘”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学中我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首先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不光你们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老师喜欢玩的游戏很多,其中有几个我特别喜欢的,我想现在给同学们表演一下,你们愿意看吗?这时候我来演示金山打字2003中的“太空大战”“激流勇进”和“拯救苹果”等打字游戏。这些游戏设计得非常有意思,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起来,使他们跃跃欲试。演示完毕我提问:这几个游戏你们觉得有意思吗?想不想玩?那要先回答一个问题:谁能说一说打游戏的时候最难过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是哪一关?学生答(关底)“怎样才能打到关底?能直接到达吗?”“不能,要闯过很多关卡才能到关底。”“那我告诉你们,我刚才玩的几个游戏就是关底,你们要想玩这几个游戏,也要先闯过几个关卡才行。这几个关卡是:(1)认识键盘;(2)学会正确的键盘指法;(3)能够盲打。老师也是一关一关闯过来的,怎么样,你们有信心完成闯关任务吗?好,那今天我们就来闯第一关。”这样的导入不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并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质疑法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讲。如在学习“复制”和“粘贴”文字这一内容时,我先给同学们设置悬念:“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比赛,你随便说几个字,你用嘴说,我在电脑上输入,我保证比你说得快,你信不信?”“不信!”回答的声音不但异口同声,而且非常洪亮,这是我预料之中的。“不信我们来比试比试,谁来出题?”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我们就说学校操场上的校训吧‘勤学文明健美’,好,开始!”我第一遍把字输入的时候,明显落后于口述的学生,但是,我用键盘的快捷键操作方法把这几个字进行了复制,然后开始粘贴。很快,口述的学生就跟不上了,同学们的表情也由自信转为了惊讶,无不睁大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不知道老师怎么能这么快。这时候我适时发言:“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是怎样取胜的吗?其实这个方法很简单,很容易学会,你想知道这个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复制、粘贴’,你想尽快学会吗?”“想!”声音异常响亮,“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学生兴趣大增。这样导入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而且在对比中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主动尝试法

“主动尝试”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奇、好动、爱问究竟,以及计算机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或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达到“跳一跳,摘果子”。这些既有“可接受性”,又有挑战性内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学《给作文排版》这一课时,教师事先制作好这一课知识点相关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试一试练习,尝试设置字的大小、颜色、形状、字体等,再归纳小结,问学生什么是字体?在设置字体前第一步先做什么……这样就已经直接进行新课教学了。

四、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蹋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这种承前启后的导课,既简单明了,又衔接自然。如在学习启动“powerpoint”程序和认识“powerpoint”窗口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我就是先让学生演示已经学过的“word”程序的启动方法,并指名说出“word”窗口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启发学生:“powerpoint”程序的启动方法与“word”基本相似,你能试着自己启动吗?这时候学生会很容易尝试打开powerpoint程序的方法,从而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出要学的新知识,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又如,在学习“Excel高级筛选”时,教师要求用Excel的“自动筛选”功能从学生学期成绩统计表中筛选出“数学成绩大于80分,且英语成绩大于90分”的所有记录。这是一道复习题,学生很快便完成了。教师接着问:如果我们将题目中的“且”字改成“或”字,你们能筛选出来吗?经过一番尝试,同学们发现无法用学过的筛选方法实现。此时教师将话锋一转:要想在两个以上的字段间实现“或”等更复杂的逻辑运算,“自动筛选”无能为力,必须使用“高级筛选”才能实现,请大家自学教材。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识,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

五、直观导入法

当我讲《计算机的组成》时,这是一节不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纯理论课,我从同学们见到过的计算机外观入手,讲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用准确而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名词具体化,专业的语言生活化;并且为了强化记忆,还设计了一张图,如“计算机五大部件”——我用五个圆圈来表示,将这五个圆圈按一定的位置来摆放,如“最靠左右两边的圆圈”——用来表示“输入、输出两大部件”,这样的比喻形象而生动,使学生很愉快地接受那些枯燥的电脑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六、范例式导入

所谓范例式导入就是用教师做好的作品作范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产生羡慕感而被作品的精美折服。用这种方式导入让学生体验到软件功能的强大,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制作精美的作品,也让学生体验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618jyw.com
成功。如在讲Word中“插入图片”这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手抄报、诗配画等。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样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这样导入,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情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七、横向联系法

横向联系是指联系运用学生已学过的其他学科(语文、数学等)和生活中学习的知识,有效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如文字编辑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会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所以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我从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关于文字编辑的内容入手,如报纸、电视、广告语、手机短信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这堂课时,我以一幅事先做好的“我为世博献计策”的作品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从这幅作品中,同学们有了动手操作的要求,学生就需要掌握本节课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完成同样的作品。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它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材等也密切相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达成有效教学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