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革新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6417 浏览:213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变革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应用已经使教育各方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小学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机会,也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和教学效益的提高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才能使他们进入学习知识的境界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极强的好奇心和想自己操作的,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例如,“你能在电脑上‘写出’自己的名字吗?”“你能把我们的学校画出来吗?”“猜猜看,如果把电脑比作人,那么电脑的各部分硬件好比我们人的哪部分器官呢?”等等一系列问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再进入教学学生就容易接受了。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以游戏导入。例如,在三年级输入法教学中,智能ABC也有多种方式,也促使他们能够主动思索哪种输入法适合自己,哪种方法更快捷,于是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标。
可见,小学信息技术课有效地调动多种感官,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创新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地参与整个教学创新活动,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动手操作,遇到问题主动提出,然后大家共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讲《小蝌蚪找妈妈》的画图教学中,先请学生讲一遍《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画下来呢?”当然学生都想跃跃欲试。然后让已经分好组的学生们放开思路发挥想象,共同研究,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画下来,期间遇到技术问题教师集中起来统一解决。比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会遇到“为什么我想给水塘填色却一下子填满了整个画面”,“为什么我画的圆总是扁扁的”,“为什么我画的雨滴总是歪歪扭扭”等等问题,这样学生们主动求知的加强,教师适时告之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便会欣然接受,很有收获感。这样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形成一种勤于动手、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分组合作学习,增强团队意识

变革教学方式,引导分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生动、主动、活泼地学习。小组成员在相互信任和相互激励的良好环境下进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上课前我都会根据情况给学生首先分好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配合,好比“二人三足行”游戏一样,两个人必须配合默契才能达到目的地;另外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较量”,互相促进。如在画图之前,我通常是先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因为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容易使儿童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如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让同组的两个学生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