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己者新辨无友不如己者新辨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8488 浏览:329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对于《论语·学而》中的一句“无友不如己者”,学者们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一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二为“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三为“不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笔者认为第三种解释最为准确。君子与“主忠信”的志同道合之人相交,才能互为明鉴,共同进取。
关键词: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 孔子 志同道合 忠信
《论语·学而》有句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这一直被作为君子修身交友的规范。其中对于“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又见于《论语·子涵》,“无”作“毋”)的解释争议颇多。纵观历代注解,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将“如”字作“比得上”解。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云:“周公曰:‘不如我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3]近代康有为《论语注》云:“人视所习,莫严于师,莫亲于友,其居游皆不如己者,不期损而损矣,故夹辅之人当须胜己。”[4]今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及黄怀信《论语新校释》也均持此观点。第二,“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将“如”作“没有”解。南怀瑾《论语别裁》云:“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5]李泽厚《论语今读》认为:“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6]第三,“不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将“如”字作“类似”“如同”解。钱逊《论语浅解》云:“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7]季羡林在《耄耋新作》中说:“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如’字有二解:一是‘如同’;二是‘赶得上’。我取前者。”[8]倪祥保在《“无友不如己者”集讼拾得——与李金坤、栾贵川、蒋国三位先生探讨》一文中,认为将此句解释为“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9]更好。
以上三种观点中,第一种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但却是最不恰当的解释。原因有三:其一,这种解释显得过于功利,不符合孔子谦逊好学、崇尚仁德的理念。“有朋自远方来,不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亦乐乎”[10],在孔子看来,交友不应被看作是一项有目的的任务,也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差事,而是一种由内而发的乐趣。这种乐趣来源于人生追求的相同,志向情趣的相似。与朋友相交,先有的是知己之情、同道之谊,然后才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共同勉励进取。如果与人相交,先考虑对方是否有可以利于提升自己水平的能力,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好处,而不是先追求志趣的相投和情感的共鸣,就显得过于功利了。“子罕言利”,孔子最不喜谈功名利禄,也甚少将功利放在心上。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反对将利益作为行动指南,因此也必不会受功利的影响而以有色眼镜择友。其二,“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本身隐藏着逻辑矛盾。苏轼曾言:“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11]如果所有人都希望与胜于己者为友,拒绝同不如己者相交,同理,胜过自己之人也会拒绝同下于己者交友。如此一来,又有何人可友呢?其三,孔子并不仅仅以胜于己者为友。孔子与他的学生交往亲密,师生之间互相勉励,亦师亦友。“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12]对于老师的不当之处,学生会直接指出。而对于学生的优良品质,孔子亦不吝赞美之词。孔子并不因学生在言行、学识方面不如己,而削减师生间如朋友般的情谊。
第二种解释将“如”字作“没有”解,人们应多看到朋友的长处,少关心别人的短处,因此“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此解虽有助于劝诫人们多多学习他人之长,不因他人不如自己而不与其交往,却也将交友的准则变得过于宽泛,模糊了“友交”与“泛交”的界限。“友交”和“泛交”在孔子的交友观中是被区分得很明显的两组概念。“泛交”的立足点是“泛爱众”,即以包容、仁爱、与人为善的情怀容纳他人。《孔子家语》云:“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木椁(槨)。子路曰:‘由也,昔闻诸夫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夫子惮矣,姑已若何?’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况故旧乎?非友也,吾其往及为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讬于音也。’遂歌曰:‘狸首之班(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之隐,佯不闻以过之。子路曰:‘夫子屈节而极于此,失其与矣,岂未可以已乎?’孔子曰:‘吾闻之,亲者不失其为亲也,故者不失其为也。’”[13]在孔子心中,原壤是一个“幼而不孙弟(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14]的人。但孔子有仁爱包容之心,还是帮助原壤厚葬他去世的母亲。孔子虽然帮助原壤,却不将他当作“友”,仅视为“故旧”。以包容之心与之交往,但不视其为“友”,这便是“泛交”。“友交”的标准更为严苛,更加注重品德是否高尚,是否心怀仁德,是否志同道合。《论语·季氏》中说:“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15]意为对人有好处的习惯有三种,爱好礼乐,爱好谈论别人的优点,爱好结交品德好的朋友,这都是对人有益处的。其中还说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意为对人有益处的朋友有三种,对人有害处的朋友也有三种。交正直的朋友,交诚实的朋友,交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处的;交谄媚奉承的朋友,交爱好恭维的朋友,交巧言令色的朋友,是有害的。《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7]意思是,君子不仅应严于律己,还应常常向有道德的人请教,以正己身。因此,仅仅因为“没有人定不如自己”、“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而结交了虽有一技之长,却无品德可言之人为友,是不妥的。孔子谦逊好学,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8]但孔子虽然提倡广泛的学习他人之长,但并未说一定与之为友。“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19]可以向他学习的人未必是志同道合之人,因别人总有长于自己之处,所以放宽交友标准是不合适的。综上,第三种解释最为准确。对于“朋友”一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20]黄式三《论语后案》中也认为:“‘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21]孔子所说的“志同道合”并不是同为“儒道”。《孔子家语》有载:“孔子之郯遭程子于塗,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 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问,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顾兮,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22]在孔子心中,程子这样的人博古通今,乃天下之贤士也。虽然非儒学之士,却也是志同道合之友。
“志同道合”中所同之志,所合之道必是“正志”、“正道”,如果是歪门邪道,这种交友就不是君子之交,而是臭味相投了。然何谓“正志”、“正道”呢?——“主忠信”。《论语》中谈及朋友之交时多提“忠”、“信”二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择友的核心源于:论文大纲www.618jyw.com
在于择“忠信”之友。与“忠信”之人相交,才能够“以友辅仁”[23],正己之身,学友之长,补己之短。《十三经注疏》之《论语注疏》曰:“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24]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言:“依旧注,承‘主忠信’反言之。不如己,谓不忠不信而违于道者也。义亦通。”[25]此二则亦是主张交类乎己的“忠信”之友。
将“无友不如己者”释为“不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与其说是教人如何择友,不如说是对自身的鞭策。“德不孤,必有邻。”[26]“忠信”之人,必有愿与之相交的贤友;唯有自身是“忠信”之人,才能交到“忠信”之友。“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是孔子对君子自身修养的要求,唯有先正己身,见贤思齐,才能交到与己“类似”的志同道合之友,然后朋友之间相互勉励,有过则改之。
注释:
[10][17]参见《论语·学而》。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4]康有为:《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5]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7]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8]季羡林:《季羡林文丛——耄耋新作》,沈阳出版社,2009年版。
[9]倪祥保:《“无友不如己者”集讼拾得——与李金坤、栾贵川、蒋国三位先生探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9期。
[11]朱熹:《四书或问》卷六《论语学而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2]参见《论语·雍也》。
[13][22]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14]参见《论语·宪问题》。
[15][16]参见《论语·季氏》。
[18]参见《论语·述而》。
[19]参见《论语·子罕》。
[2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1]黄式三:《论语后案》,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3]参见《论语·颜渊》。
[24]何晏,邢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25]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00年版。
[26]参见《论语·里仁》。
参考文献:
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黄式

三、论语后案[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

[8]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9]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0]钱逊.论语浅解[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11]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何晏、邢疏.论语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3]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00.
(范敬如 济南 山东大学哲社学院 2501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