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大专

更新时间:2024-01-04 点赞:33075 浏览:148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型学科,教学中没有多少可直接借鉴的方法和经验。笔者在本文中对自己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作了较为详细的客观阐述,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作了一些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登门槛效应 PAR方法 实用创新 循序渐进
世界正面临高新科技和全球经济竞争的挑战,未来的社会更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竞争更为激烈的知识化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全球的焦点。
其中争抢信息是取得知识经济成功的关键。而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计算机及其网络,也几乎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有人说:“外语和计算机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可见对计算机的学习和掌握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
作为培养新世纪现代人才的学校,从小学到初、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从小学电脑,懂电脑,用电脑。笔者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义不容辞成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中坚。由于初中生对电脑认识水平的参差不齐,上好信息技术课难度大。虽然学生对电脑非常好奇,具有极大的兴趣,但正所谓入门容易掌握难,若信息课只停留在学生上网、打字等初级阶段,学生学习兴趣日趋低落。
如何深入信息技术课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最大成效,笔者在教学时,作了一些新的创新的尝试:

一、分块操作,先易后难

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第一次只要求学生把字誉写在方格中,字迹清晰即可;第二次只要求学生能分段完成即可;第三次只要求无错别字即可;第四次要求学生注意条理性;第五次……结果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大增,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称此为“登门槛效应”。受此启发,我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由于电脑学科的应用性强,用途广泛,我应用“登门槛效应”分解每节课教学目标,逐一完成。把一学期课程按一月一周的学习时间细化,使学习目标更具体,更详细,整个学期教学层次感强,思路清晰。
例如,我在教学生指法时,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们的熟练程度。先从26个英文字母在键盘上的分布位置及它们键入时的指头分工开始练习:第一节课先熟悉键盘,找出26个英文字母的所在位置并熟记下来;第二节课让学生们知道各个字母的指头分工;第三节课让学生们打一篇简短的英文课文;第四节课训练学生们不看键盘摸出26个英文字母;第五节课……。一年下来,学生们基本可以做到盲打了。
再如我在教学“文件夹与文件的管理”这课时,我列出学习步骤示意图:
实际教学时,条理清晰,把学生难懂的理论知识分解成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在操作电脑时,就有明确时方向和思路,减少了操作盲动性。

二、掌握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提倡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而在信息技术这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中,这种要求更为迫切。
在教学中,我采用PAR法,即预习、应用、复习。首先在课前充分研究教材,找出重点和难点,把所教内容由易到难排队,自己通过上机练习预演操作。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上机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中总结。
为了验证PAR方法的实施结果,我在两个班作了对比实验:学习DOS操作系统时,我在一个班采用传统的理论为主,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结果学生叫得多,上机一操作错误不断,虽然能说出一些操作理论,但应用能力很差,甚至部分学生对上机操作产生恐惧感。另一个班教学时,我采用PAR方法。则开始学生很不适应,认为基础差,没有预习能力。而我认为这正是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学生对教师具有极大源于:论文封面www.618jyw.com
的依赖性,学生没有转变学习观念,主体意识差。在强制实施一段时间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展,学生对上机练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同样是对DOS操作系统的应用学习,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所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

三、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各科学习,这是我在信息技术课的又一尝试。例如:语文课学习“趵突泉”一课时,我在电脑上安装软件,让学生看到济南趵突泉的景貌,饱览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学生们看到了水从三个大泉眼里往上不断地涌出的情景,体会到了文中“仿佛煮沸了似的”这句话比喻的妙用。学生们边看边听录音解说,深深陶醉于神秘、梦幻的色彩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学生们看到:不管是什么学科,什么知识,只要具有电脑知识,利用网络就可探求结果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学习有了强大的基础。
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为我们描述了未来信息时代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所造成的冲击和变革。在学习计算机时,应体味计算机及网络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即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自己的“电脑作品”。
老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留足时间给学生自己动手。正如一个网友所说,“大部分老师仍然还是以教材为依托的,靠创新备课另写内容的较少”,根本没有对教材进行再处理和再加工,没有教学设计的习惯,甚至有老师从网上下载教学设计,不做任何修改就直接用在自己的课堂上。
要知道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小学时接受的信息教育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并且这种差异还会导致更进一步的差异——那些电脑水平依靠的学生产生自信,从而显出极高的兴趣和悟性;而那些以为自己水平落后的,就缺乏信心和动力,致使学生之音的差异越来越大。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就要实行分层次递进教学模式,把本来的任务性教学转化成帮扶性教学。换言之,在一定程度上讲,差异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包袱。
教师要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努力创造公平环境,让学生品尝成功。由小的成就感来成就大的成就感,最终行成良性循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景,根据学生的差异有计划地进行弹性教学设计,留下可变化的余地,实行灵活的课堂管理,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参与留下空间,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只有在课堂中体现学生思维的释放,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敢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融入课堂,都学有所获。所以,我经常在日常教学中提倡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一方面满足了“优生”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平时上课时注重教学语言简洁精当,以启发引导为主。因为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所以我敢于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放手并不是放任,学生自主学习也不等于课堂上的自由学习。自主探究应是一种由教师精心指导、师生平等对话并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动态调控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教学没有其他学科教学那样的现成经验。一切需在教学中探究,在教学中总结。我自己在以后教学中,决心进一步开拓,使信息技术课上得更精彩更实用。
【参考文献】
弗里德曼与弗雷瑟. 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1966.
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2002.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