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经济生活谈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点与通货膨胀联系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7000 浏览:206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通货膨胀(以下简称通胀)概念出现在经济生活第8页的“名词点击”栏目,就其教材内容而言,其地位与以往教材相比有所下降。但是,通胀是当今经济生活的一个热门话题,所以在各级各类试卷中不乏以此为背景的命题。如2010年浙江高考卷选择题第一题就考到了信用卡与通胀的关系。另外,以CPI数据及走势图等图表形式出现的分析说明题更为常见,所以从实际意义而言,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要比以前重要得多。但不少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或主观的不重视,没有深入、科学地把握通胀的原因、表现及其与教材中其他一些概念和知识间的关系,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及时、准确地作出解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具有一桶水,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各课知识与通胀的关系作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驾驭自如,做到得心应手。

一、货币、信用卡、外汇与通胀

在长期教学中,我们把纸币发行过多作为导致通胀的直接原因。其实这种理解,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孤立的。按照世界上比较公认的通胀成因理论认为,发生通胀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第一,需求拉动型。这是由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第二,成本推动型。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从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扬。第三,结构型。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而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其过程是:某部门的压力使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相关部门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全面通胀。第四,混合型。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而引起的。可见,纸币发行太多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通胀,它必须通过刺激社会总需求来拉动物价水平上涨。也就是说,纸币发行过多只是引起通胀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根本原因还是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狭义的信用卡只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可在银行指定消费场所消费,也可以在指定的银行营业机构存取或转账。广义的信用卡,包括银行、邮局、单位、企业发行的各种电子卡,甚至学校的“一卡通”也是一种信用卡。信用卡的使用范围正在扩大,这是电子货币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信用卡的使用减少了流通中的使用量,但并不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所以,信用卡发行量的多少与通胀是无关的。
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即供求关系),通胀(或通缩)率的差异,都是影响汇率变动(贬值和升值)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直接导致汇率下降;汇率下降,表明本币升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对本币的升值预期,导致更多的外汇流入;更多的外汇流入,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加剧外汇供求的失衡,加快本币的升值趋势;本币升值趋势的加快,引起更多的外汇的流入,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幅度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超过流通中的需求量,就成为导致通胀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供求、、消费与通胀

供求关系是影响变动的直接因素,各种因素对商品的影响,最终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总的来说,生产供给缩小或消费需求扩大,尤其是两者兼而有之,往往会导致商品供不应求,从而上涨;相反,生产供给扩大或消费需求缩小,尤其是两者兼而有之,往往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从而下降。虽然上涨不一定是通胀,但通胀必定表现为的上涨,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就是通胀。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包括预期收入,下同)和物价总体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多,对未来预期越乐观,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少,对未来预期越悲观,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小。一般(因通胀、通缩初期有追涨不买跌心理)说来,通胀到一定程度,人们的购买力渐渐降低,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导致供过于求,又出现通缩;通缩到一定程度,则购买力渐渐提高,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导致供不应求,又出现通胀。所以,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使消费者对未来有一个较好的预期,同时要抑制通胀,保持供求的大体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生产、企业与通胀

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影响物价,而物价又关系到通胀。当生产发展,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时,物价就保持相对稳定;相反,生产不足,社会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时,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胀。所以,要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胀,发展生产是最根本的途径。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赢利与否及赢利多少,除了取决于经营战略、创新、科技、管理、诚信等以外,与是否存在通胀也息息相关。通胀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物价上涨,企业出售生产的产品就提高,但反过来企业组织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就会上升,生产成本就会相应增加。所以,通胀对具体企业的影响要具体分析,当企业出售产品的上涨幅度大于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则对该企业是有利的;相反则是不利的。对于企业而言,无论通胀与否,都必须尽力降低成本,在合法的前提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四、银行、理财与通胀

银行利率是宏观调节的重要杠杆,是调节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手段。利率杠杆的运用,通常是政府、银行和商业银行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等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例状况和物价指数,进行的逆向调节。一般来说,利率提高则银行储蓄增加,利率降低则银行储蓄减少。所以当通胀来临时,往往通过提高利率吸引存款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当然,利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储蓄者实际收益的增加,当利息的增加幅度小于通胀幅度时,储蓄者只是名义收入增加,而实际收入则是减少的。所以,当通胀来临时,投资者要合理配置资产,力求投资收益跑赢通胀的损失,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银行的存款,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说,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则各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银行的存款数量就越多,相应的银行能用于放贷的资金就减少,从而达到减少流通中的资金数量,实现抑制通胀的目的。国家存贷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国在2010年多次提高准备金率的基础上,2011年又连续六次上调,大幅增加资金回笼,减少市场流通,对通胀起到了有力的抑制作用。
储蓄、股票、基金、债券和商业保险等理财渠道都能分流流通领域的资金进入投资领域,从而减缓或消除通胀。它们之所以都能分流流通领域的资金,主要是资金进入投资领域能够或者有可能跑赢通胀,获得比银行利息更多的收益。

五、收入分配与通胀

国民收入分配就中国而言,它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三个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或集体、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是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最终分配到积累和消费两个方面。国民收入的分配合理与否,对居民的消费有直接影响。如果积累过多,居民消费就相应减少,可能出现紧缩;相反,消费基金过多,相应的消费领域的资金就会增加,从而出现或加剧通胀。另外,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分配不够合理,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可能出现通缩;反之,分配比较公平合理,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可能出现或加剧通胀。

六、财政、税收与通胀

财政收入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税收是国家财政的最主要来源。财政支出是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税收过高,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导致通缩。同时,也背离财政收入增加的初衷,反而导致财政收入增加困难。当然,如果国家利用过多的财政收入进行大规模投资,则也有可能导致生产资料等商品的上涨,出现结构性通胀,甚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618jyw.com
至传导成为全面通胀。如果税收过低,国家财政收入过少,其直接后果则是减少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如果税收过低,国家财政收入过少,则会导致居民个人消费能力过于旺盛,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出现通胀。所以,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七、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与通胀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程度的深入,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程度越深,国际市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就会越大。我国国内市场的会随国际市场的而涨落,当国际市场商品大幅上涨时,国内市场商品会随之大幅上涨,从而间接导致我国产生通胀。而资本全球化必然会导致外汇流入本币升值或预期升值的国家,从而迫使该国大量印制货币,被动购入外汇,造成外汇储备大量增加,这种情形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形成通胀。这是造成我国目前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 袁 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