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革新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6006 浏览:170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每个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及历史使命。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从多渠道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三方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一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核心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多渠道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浓厚的兴趣能使人积极地思考,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恰当的游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范畴,把不同的知识融入到不同的游戏中,吸引喜欢数学的同学们自觉地投入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可以说,恰当的游戏,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成效,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求知,有助于学生充满自信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思维。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把学生从苦不堪言的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减少多余的练习,让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契机。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中,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再以比较现实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议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或以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吸引他们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去,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教材上下功夫,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挖掘可供学生“发散”的素材,为课堂训练作准备。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1.诱导学生大胆想象、联想,勇于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奏,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注意抓住机会帮助学生想象,让学生在活跃又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大胆想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往往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其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大胆展开联想,大胆进行尝试。 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商不变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首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也有一个分数值不变的基本性质;除法、分数、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比会不会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基本性质呢?”学生们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想象。这个猜想是否成立,它的依据又是什么,学生举出了不同的例子来进行验证,终于发现了比的基本性质。
2.加强小组合作,增进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通过沟通信息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协作精神,于合作交流中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让学生寓创新于合作交流之中,比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几个面组成,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各个面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提出猜想。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小组内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进而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能力,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侧重于学生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则是侧重于学生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1.展现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图例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及其边,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后,找出它们的特征,并组织小组讨论,互相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说,逐步使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对于学生计算或解题中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分析原因,而应该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请其他同学帮他找找错在哪里,帮他分析出错误的原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其学会思考的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是学生思维过程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即思维方法。
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潜藏着的思维因素,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的训练。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源于:本科www.618jyw.com
要解答所求的问题须具备哪两个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然后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
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特点,通过抽象概括使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探求的方法来概括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拿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找出梯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相等,而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得出结论。
判断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它是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形式。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就让学生去推导,以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