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焊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金属焊接缺陷及防止》课程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8154 浏览:237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金属焊接缺陷及防止》课程设计,以岗位调查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具体工作岗位能力为目标,阐明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案。
关键词:工作过程;焊接缺陷;课程设计
1674-9324(2012)12-0190-02
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大庆技师学院《焊条电弧焊》的课程改革实践,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金属焊接缺陷及防止》课程设计进行一些探讨。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

为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从而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专业知识与工作的联系,难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学生难以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为了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缩短“学”和“用”的距离,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通过调研,将本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结合大庆油田技术培训中心的中级工的取证的考核内容,对《金属焊接缺陷及防止》课程重新进行了设计。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岗位调查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调查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通过企业调研,调查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人才的需求状况、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等,得到了焊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及主要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2.课程目标设计。《金属焊接缺陷及防止》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了解由焊件外部缺陷检验所需要的规范和质量标准;掌握焊件缺陷的特征、形成的原因和防止措施;正确使用焊件外部缺陷检验的工具;根据检验结果评定产品质量和正确填写检验报告文件。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具体如下:①能力目标:通过完成焊件单个焊件的单个外部缺陷和多个焊件的多个外部缺陷检验的项目,学生能根据焊件外部缺陷检测规范,运用本门课程所学的知识,具有能独立完成判断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焊件外观是否合格的能力。②知识目标:知道焊接缺陷的影响因素和与材料的焊接性;了解焊接缺陷形成的原因和防止措施;掌握焊接缺陷的分类和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焊接缺陷;掌握焊件外部检验。③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一个专业化的态度,焊接检验员必须根据事实做出公平、全面和前后一致的决定;培养学生具有诚实的职业道德,焊接检验员必须完整的保存真实的、未经改动的检验记录;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注重细节与规范的精神。
3.课程内容设计。为使教学内容更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实际工作过程的具体要求,精心设计了《金属焊接缺陷及防止》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块。
模块一:概述。使学生对外部缺陷、内部缺陷的概念有一定的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模块二:焊缝外观缺陷。主要内容是咬边、焊瘤、焊穿、弧坑、内凹、严重飞溅、未焊透和未熔合焊缝外观缺陷的定义、特征、形成的原因和防止措施。模块三:焊缝内部缺陷。主要内容是偏析、夹杂、气孔、裂纹和焊缝残余变形的特征、形成的原因和防止措施、在实际生产中所遇到的缺陷分析及防止对策。模块四:焊缝基本质量检测。学生熟悉所有缺陷及缺陷形成的原因和防止措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完成焊缝基本质量检验的工作任务。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案

1.教中国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根据本课程的内容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策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技术,从而使教学更加生动。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1)演示教学法。缺陷中不易用语言解说的难点和要点,借助实体照片、视频和动画资料和教学文字内容的完美结合,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实体教学法。从实训场地中将有缺陷的焊件拿到教室,让学生观察分析,进而判断是哪种类型的缺陷,进而分析缺陷形成的原因和防止措施。(3)典型案例教学法。教师选取企业中的典型工程缺陷案例,组织学生分组对案例讨论,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4)任务教学法。教师准备焊件、检验工具,让学生在逼真的工作环境中,完成焊接外部检验的具体工作任务,完成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统一结合。
2.考核方案。课程考核评价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该课程的评价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考核方案如表2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金属焊接缺陷及防止》课程设计,有效的改变了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还需要反复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应力恒.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14-16.
[4]冯菁菁.基于工作过程的焊接工艺课程的开发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1):66-68.
基金项目:本论文来源于黑龙江省技工教育教科研基地2012年度“十二五”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模式在焊接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JG20120004)
作者简介:于艳杰(1982-),女,内蒙古赤峰,研究生,讲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