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构思物理课堂提问构思与技艺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11269 浏览:46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通过提问,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促使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反思,提高学习效率。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提问的构思技巧,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物理课堂教学。

一、构思在教学的疑难处

初中学生的思维模式正处于从形象的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具体的形象思维还占据一定的地位,抽象思维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看待问题往往只顾局部而忽视整体;只顾表面现象而忽视事物的本质,容易把问题片面化和表面化,而物理这门学科本身又比较抽象,知识结构相对复杂,学生对这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经常需要应用新的观点和方法,这就构成了教学的难点和疑点。寻找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突破口,以攻克难点,扣准疑点,突出重点。这就是课堂教学之关键所在,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疑难问题的解决是构思提问的重要之处。
例如,“浮力”是八年级物理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经过多年的积累,老师通过演示三个小实验, 设计了三个问题,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分别投入水中,问:“铁块为什么沉入水底而木块浮于水面?”学生可以轻松地回答:“因为铁块的质量大于于木块的质量。”接下来将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再投入水中,第二问“结果怎么样?”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显然没有那么自信了,一部分学生还可以回答:“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木块的密度。”紧接着第三个小实验,将铁皮制成的轮船模型投入水中,轮船浮在水面,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了,老师随之激疑:“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能漂洋过海呢?”顿时课堂教学进入混战状态,此时学生们一面疑惑,开始对自己的回答产生怀疑,亮透的眼睛紧盯着老师,企盼老师快讲万吨巨轮浮于水面的道理。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达到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精神享受,教学难点在化解中不攻自破。

二、构思在概念的辨析处

在物理学中,人们常借助物理概念这种思维形式来认识各种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物理教学的核心,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备课过程中,加强对这些概念的辨析,也是构思课堂提问的极好机会。
在第十一章出现很多概念,如功、功率、机械效率,部分学生对“做功多机械的功率大”,“功率大的机器效率高”等判断摸不着头脑。显然“功”、“功率”、“效率”这些专有物理名词,学生没有完全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意识地把上述概念安置在一堂复习课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多角度辨析,让学生深刻的理解。

1.在概念上辨析:

(1)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用(W)表示。
(2)功率:物体在单位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时间内所做的功。用(P)表示。
(3)机械效率:指使用任何机械,除了做有用功外,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额外功,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浊)表示。

2.在单位上辨析:

(1)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中,是焦耳,是力的单位与距离的单位的乘积牛·米。1J=1N·M。
(2)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中,是瓦特,.它也是复合单位,焦/秒。1W=1N·M。
(3)机械效率是一个比值,所以无单位,特点是总小于1。
3.在机械效率与功率物理意义的辨析。功率是用来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由功和做功时间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有:①比较相同时间内做的功,做功多的做功快;②比较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所用时间少的做功快;③比较功和时间的比值,比值大的做功快。
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高低,是表征机械性能优劣的物理量,机械效率的高低由有用功和总功共同决定,既跟被拉动的物体有关,也和机械本身结构有关,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是:增大有用功和减少额外功。学生从而形成生疑、辨疑、释疑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了物理概念的学习。

三、构思在知识的联系与发展处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决定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发展,这种内在联系为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架起了桥梁。课堂教学中,随着知识体系的展开,矛盾的相伴出现,适时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连结点设问、激疑,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新知的学习之中,这也是在备课过程中,为构思课堂教学提问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例如,在“电磁感应”这一节的教学中,可把电流的磁场(旧知)紧密地联系起来。
1.设疑:奥斯物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科学家们纷纷对此进行了逆向的思索,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也能生电吗?(学生意兴盎然)。
2.激疑:英国物理学家法拉弟经过长达10年的探索,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实现了磁生电的愿望,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它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那么法拉弟又是怎样发现这一重大现象的呢?(学生跃跃欲试)
3.释疑: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实验结束后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让他们思考: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这样多层次、多角度地把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老师的精心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使课堂教学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温故而知新”,建立起师生之间思维上的联系,情感上的认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备课过程中如何如何构思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高问题的“含金量”应作为重要课题去研究,这是提升个人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