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性教学新深思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7397 浏览:237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所谓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所以“探究式”教学同时也完全符合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当代教学原则。此教学内容的选材依托于课本中的内容:“由祖暅原理和圆柱、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可得球体积公式 ”。尽管教材中未给出该公式的严格推导过程,但本着“来源于教材,理由在书中”的原则,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切入点,能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创造空间,避免了为“探究”而设计的“探究课”,能顺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
故我把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祖暅原理,知道球体积公式的一种推导方法,并应用其求椭球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球体积公式的探求,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学会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理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教学活动,形成学生的体验性认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祖暅原理探求球体积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

1.复习祖暅原理及棱柱、圆柱体体积公式;

约在公元5世纪,我国数学家祖暅在研究“开立圆术”中指出“夫叠綦成立积,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其意思是:体积可看成是由面积叠加而成,用一组平行平面截两个空间图形,若在任意等高处的截面面积都对应相等,则两空间图形的体积必然相等。这一论述被后人称为祖暅原理。
设计意图: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育,使数学史中的思想方法为数学教育服务。
用祖暅原理可证明:
两个等底等高的棱(圆)柱的体积相等。(图1)

2.复习棱锥、圆锥体体积公式

用祖暅原理可证明:
两个等底等高的棱(圆)锥的体积相等。(图2)

(二)新课导入

1.复习球体积公式 ,直接抛出问题:课本中已介绍过应用祖暅原理推导棱锥体积公式的做法。如何根据课本提示,由祖暅原理和圆柱、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去推导球体积公式?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知学生今天的学习任务,但问题较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会使部分学生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故我设计将任务细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探究。

2.将问题分解:

(1)选择的圆柱(锥)体与对应的球之间应有那些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探求圆柱(锥)体的半径与高和球体半径的等量关系,并根据对称性作出选择研究半个球的体积公式。
(2)仅选择圆柱体(或圆锥体)与对应的半球,用平行截面去截,截面之间能否保证祖暅原理中“在任意等高处的截面面积都对应相等”的要求?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祖暅原理为依据进行探求”,所以抓住“用平行截面去截”的关键,探求发现圆柱体在等高处的截面(除底面外)大于半球体,而圆锥体在等高处的截面(除底面外)小于半球体,大胆猜测进行大小间的“协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调”。
(3)如何利用割补法探求半球体积公式?(在这个问题的教学组织上,采用让学生分组协作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
设计意图:探求圆柱体与圆锥体在等高处的截面进行大小间的“协调”的过程,蕴涵着猜测和尝试的双过程,结论的得出必定是完成了严格的证明。
探求结果用祖暅原理求球体体积公式的做法是:可构造一个底面半径和高都与球半径相等的圆柱,然后在圆柱内挖去一个以圆柱下底面圆心为顶点,圆柱上底面为底面的圆锥,用这样一个几何体与半球应用祖暅原理(图1),即可求得球体积公式。
说明:这里教师设计了一个容易激疑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三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并且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作出思考,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并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样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亲历学习过程的探究活动中丰富经历,强调合作,促进了学生在思维品质、人格特征以及解题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3.得出球体积公式

4.反思小结、提炼数学思想:

(1)在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入手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依据祖暅原理)
(2)在探求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割补法)
(3)我们概括出怎样的一般性的结论?(球体积公式

(4)在探究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尝试、猜测、论证)
(三)应用
请在研究和理解球体积公式推导的基础上,解决以下问题:
已知椭圆 ,将此椭圆绕 轴旋转一周后,得一橄榄状的椭球体(图2),其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问题的提出是球体积公式推导的类比迁移和引申拓广。在题目设计上选择了具体数据(椭圆的长轴、短轴已知)的椭球,使学生能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实验,得到结论,这是对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激励。能使学生感悟到“面对新问题,联想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揭示知识规律,获取新知”的探究方法和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使他们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利用割补法及祖暅原理得到了球的体积公式,并初步体会了其应用;进而收获了一个特殊椭球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又一次体会了联想、类比、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及逻辑推理的方法在探索新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
请在研究和理解球体积公式推导的基础上,解答下问题:
(1)已知椭圆 ,将此椭圆绕y轴旋转一周后,得一橄榄状的椭球体,探求其体积。
(2)将此椭圆绕x轴旋转一周后,得一橄榄状的椭球体,探求其体积。
作业设计意图:本问题的提出是继具体椭球体积计算后的再次拓广。在题目设计上选择了更具一般性(椭圆的长轴、短轴为a,b)的椭球,让学生对课堂上的探究延续到课后,达成进一步的反馈和巩固。

(六)课后反思:

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2-11-1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