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18371 浏览:826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情境的创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源于:毕业www.618jyw.com
学情境的创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导学生很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关于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从真实生活入手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紧密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这两个质量单位,课前让学生到超市准备了质量是五百克的食用盐2袋,还有一枚1角的硬币。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分别掂一掂1角硬币和两袋食用盐,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或最接近1克和1千克,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的重量之后,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感受谁重、谁轻,对方大约有多重。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很好地体会和区别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知道称量很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称量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原本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二、从问题解决入手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能激起学生创造发明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启发性。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再过几天我们学校有100名同学要入队了,大队部要为他们准备100条这样的红领巾(课件出示红领巾:底是100厘米,高是33厘米)关于这条三角形的红领巾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其中就包括想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转化)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方法来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解决的办法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学生自然愿意探究,然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所以在计算中没有学生忘记除以2。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得非常主动,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寓乐于教入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知识融入故事中,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比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其中你们最喜欢谁,学生纷纷回答,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孙悟空,接着出示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精的故事,孙悟空不断地变长金箍棒,先是0.009米,逐渐变0.09米、0.9米、9米,通过单位换算,学生通过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长短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这一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带到了故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故事中学到了知识,不但学得轻松,而且学得非常愉快。

四、从动手操作入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美国有一条谚语说得非常好:“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这就说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应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除法的认识”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要把校园打扮得漂亮一点,想把8盆花摆在校标两旁,平均每旁摆几盆花?”对于刚接触除法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用8根小棒代替8盆花,亲自动手摆。通过不同的分法,最终在自己的操作中明白了平均分,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一次的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体现了课标中所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及学习思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