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师”境界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17026 浏览:79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基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取的策略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基诺特说的这一段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教师,既可能成为毁灭学生的超级专业杀手,也可能成为拯救和塑造学生的天使。最近读了《永远的“儿子”》一则短文,更是深有同感。
故事的内容大致如下:霍老师有一个永远的“儿子”,叫何永山。他曾经两次留级,还经常欺负同学,学校打算把他送到工读学校去。霍老师知道后,主动要求把何永山调到自己班里。何永山年龄大,有力气,霍老师就让他当组长。他挑上3个同学加上自己组成一个劳动小组,负责打扫班里的卫生区。何永山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可,干得非常卖力。有一次,他特意拿了一把长柄扫帚给霍懋征说:“霍老师,您的腰不好,用这把扫帚扫会舒服些……”一个原先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开始学会关心别人。后来,他加入了鼓号队,戴上了红领巾;再后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霍懋征老师退休后的一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传来激动的声音:“我可找到您了。您就是我的亲娘啊!”霍老师一下子愣住了,问:“您是不是打错电话了?”“没错,霍老师,您就是我的亲娘。没有您,也不会有我的今天。”“那您贵姓?”“我姓何。”“你是何永山。”“是我,是我。”
正是在霍懋征老师的极力挽留下,何永山才调到霍老师的班级里,也正是在霍老师的关心呵护下,何永山进步很快,不久就加入了少先队。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霍老师认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可能由于我们教师的精力有限,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不足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但爱一个“不足”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核,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个老师心里都很想把学生教好,但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单是“恨铁不成钢”,铁就难以成钢。作为教师,就要用进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激励每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来自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积极进步的动力。
关爱每一名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这应该是一位优秀教师应有的境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境界,霍懋征老师在其60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中,以来没有丢下过一名学生。这样的境界,就是“人师”的境界!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经师’易做,‘人师’难求”。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人师”?或者说,“人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不同的人可能对此会有不同的解答。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心、负责任,对学生充满人性关怀。霍老师能够这样对待她的“儿子”,是因为她的心灵深处透射出人性的光辉。教师对待学生需要一种慈悲情怀,需要用一种人性的温情去温暖每一个学生。有了这种温情,教师的教育也就有了无穷的力量,因为人性的温情是最容易触动心灵的。
由此可见,教师要真正实现“人师”的目标,首先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仁厚博爱的情怀和宽阔的胸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懂得人性,并能准确把握人,才能塑造出灵魂健康、人格健全、富有灵性和创造力,适合时代、社会、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其次,教师必须在思想和心灵深处调整自己与学生的联系,成为学生成长的朋友,学习和进步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去学习、去革新、去超越,使学生不断地改善自己。最后,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正确、深刻的理解并把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文性,把握蕴含于文化知识中的塑造优秀人格品质的因素,在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改善自己健全人格的同时,艺术地传递给学生,将人性的光辉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中,用人性的温情涵养学生的人性。
(山东省胶南市滨海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26640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