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以农夫姿态做教师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4454 浏览:153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人看不起农民,还常用“小农意识”讥讽人,这“农”字加一“小”字,表达出对农民的歧视。农民,却在本质上与教育天然地血脉相通。我,教师也是农夫,以农夫的姿态行走职业人生,他才可能在教育的田地上丰收。
不妨观察一下农夫培育庄稼的:
农夫深知“时机”。时候播种,时候施肥,时候浇水,在他心中都有一本账。经验的农夫于精选一天之某个时间段农事,那便是更高的境界了。同样,再也像教育那样讲究时机的事了。一名顽童,时候让他静下心来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时机;胆小的孩子,时候他站发言,“时机”也很。说,教育选择时机的艺术。在寒山寺外的壁画上,写着“五随”,前三随是“随遇、随时、随性”,虽是佛门中语,却道破了“教育时机”之奥秘。教育时机时时皆有,蕴藏于师生心灵相遇之中,须随学生之性方可奏效,所以它捕捉。
农夫在耕作十分施肥。肥有两种,是土肥,肥力长,是化肥,见效快,农夫常常搭配使用,他既求显效,更求长效。我常想,教师也须有“打基肥”一功,“土肥”生活,乃是教师为学生精心创设的文化氛围,而“化肥”乃是人工合成,乃教师唤起学生兴趣的能力,前者着眼于长远,后者着眼于当下,唯有二者整合,才是完整的教育。
择好时机打好基肥,便可插秧。农民插秧,大有讲究,过深,“深”则不发,烂苗,所以常说浅好。果真,上世纪90年代我便在农村见到了“抛秧”技术,将秧苗扔在田上,不出半月,长势极好,产量颇佳。我想,强行规定生长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进展的,过早地、过于刚性地为学生的生长模型不如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生长。所以教师的职责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的生长,而指手画脚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如何成长。当下的教师真该好好地学学农夫,农夫早在两千年前就坚决地摒弃了“拔苗助长”。
在庄稼生长的中,农夫始终着,始终学生成长的老师。孩子,方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展开的心灵对话。一位老农,天天去地头走走,看看这株,摸摸那株,观察观察这些庄稼有何新的成长,还会像老朋友似地与某几株庄稼打打招呼。
教育,是一门分寸感很强的艺术,在教育中经常会发生好心好报的事,这里就可能有分寸的理由。与庄稼一样,孩子是有生命的,而生命是那么脆弱,呵护。呵护把握好分寸,才是呵护,要不就有可能溺爱,也可能伤害。我常在农村见到有时需把田里的水灌得满满的,有时则把田水全放光,让田变得干燥,裂开,也有时就打几趟“跑马水”,个中情由,我不得知,但其对分寸的把握足以让启发。
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夫所的是“物尽其用”的工作,稻谷、稻草、秕谷等等,分门别类,各尽其用。他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他所收获的东西,他总想着把收获的最大效益发挥出来。最饱满的稻谷做种子,秕谷喂养家禽,稻草烧饭,草灰用作肥料,被忽视的东西,被舍弃的东西……而在的视野里,好像总是要期待的田野里都只长稻谷,而不长稻草。
好好向农夫学习,以农夫的姿态做教师吧。
(摘自《教育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