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呵护绘画小苗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27556 浏览:1300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点:在幼儿绘画中,成人应是平等、互助式的态度,有助于孩子绘画兴趣与技能的提高。
引文:放学后,家长与孩子在绘画作品前的交流,显而易见地出成人的态度影响孩子绘画。
词:放任型;灌输型;互动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77-01
幼教岗位工作十多年,时常会这样一幕:放学了,家长来接孩子,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拽着妈妈来到的绘画作品前:
“妈妈,快来看我画的画!”
“看看你,画的呀?!瞧人家画的多好!这么笨!上课又不认真,画不好就别画了……”
您看,家长弄清孩子绘画想表达的意思,一盆冷水更是浇灭了孩子对绘画的全部热情。
是家长的态度,教师在教学态度也同样对孩子的绘画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成人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绘画活动。
在教育实践中,我总结几种成人对幼儿绘画活动的态度:
一、放任型
这类成人(是爷爷奶奶等长辈居多)常常说:“我又不会画,随便孩子画些啥!”不反对孩子的绘画活动,但对孩子也没要求,更不会对绘画活动给予指导。当孩子绘画遇到困难时,还会对孩子的活动持不耐烦的态度。久之,这孩子或是“难觅知音”的无趣;或是得不到指导,画技显著进步而逐渐对绘画失去兴趣和耐心。
二、灌输型
这类成人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的意愿,而态度在教师中尤为多见,是技能、技艺性较强的活动,教师急于把这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会采取将的想法强加灌输的策略教学论文,使孩子的画境都千篇一律,缺少个性与想象力。临摹好画,对提高孩子绘画的技能技艺必少,但一味地模仿,会磨灭孩子想象的火花,削弱孩子绘画的热情,进而失去绘画的兴趣,这才是最可怕的后果。
三、互动型
所谓互动型,成人与孩子在绘画中,不单纯是与被动的双方,而互动的,与成人的互动如问、讲、练等一系列活动,孩子有目的、有意识地自主绘画活动。,这时成人的角色已有变化,姿态是高高在上,平等、亲近。以过去的“权威”转化为了孩子的“同伴”,想象,孩子的绘画兴趣会无限高涨,绘画活动的展开也会变得生动有趣。
成人如何在孩子的绘画活动中扮演好的角色呢?

1、在绘画活动的导入中,要学会多问

在绘画活动的导入,成人有意识的幼儿梳理已有经验,对孩子绘画活动的展开绘画内容的起到或缺的作用。性的梳理是越俎代庖式的“该怎么怎么样”。要——发问,站在与孩子同一的立场上的启发性的发问。成人的发问应设置为开放性的理由,如“为要这样画?你呢?”等。尽可能避开问“好不好,漂亮么?”这样封闭性的理由。有时,绘画内容也可由幼儿自主选择决定。

2、在绘画时,的绘画工具和

绘画中总是一盒蜡笔、一张白纸,怎么能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教师应多元化的绘画工具和,于提高孩子绘画的成功率,增加绘画活动的兴趣。在一次命题画《运河边的美景》,我为孩子们了复印纸,使孩子们能准确地画出河边景物的倒影,复印纸是孩子们次接触,对它的“神奇”的复印功能十分感兴趣,画得格外认真,这次绘画活动了不错的效果。

3、在绘画的指导时,要学会多讲

在指导孩子绘画时,应多动口少动手。成人的语言应以两点入手:一是启发性语言,二是“艺术性语言”,这类语言的形式多种多样,是形容词、也是谜语、儿歌、歌曲、童话等形式。

4、对绘画的评价时,要学会倾听

倾听,在评价前要倾听“小画家” 想作品传递怎样的信息。这点是家长做不到的,也才会出现文章一开始的那一幕。而这却正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所在。要做到这一点,成人要调整心态,绘画作品评价的目的所在。罗思菲尔德在他的名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对儿童作品施以评价,使老师更透彻地儿童成长而以学生的缺点和优点来困扰。前者能老师学生的创造意图和情形,后者徒然使儿童对‘寻找自我’和创造体现丧失信心——”。,成人的评价对孩子绘画活动的兴趣培养及自信心的养成有的作用。千万口不择言地乱加评论,而要耐心地听孩子他的“大作”。
毕加索所说的:“每个孩子艺术家”。而真要让艺术的小苗生根、发芽、结果,不至于夭折,取决于成人对孩子绘画态度。的话语,赞许的眼神,或许就使孩子个毕加索,起码在绘画中收获快乐的“小花童”。让都来小心地呵护好着绘画的小苗,让她枝繁叶茂,长成的大树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