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文学作品中色彩描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25232 浏览:1176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赤橙黄绿青蓝紫,各样的色彩构成了五彩斑斓的美丽世界。在优美的文学作品中,作者有几笔精妙的色彩描写,使客观事物色彩纷呈,并可因情着色,借色言志,使文章呈艳增辉,以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的效果。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自古以来,诗歌就色彩描写塑造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何草不黄”等句子。古典诗歌中大量色彩的词语成了古诗词语言美的一道靓丽风景。诗人有时为了勾画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色彩来渲染画面,以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碧玉妆成一树高,春风吹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杨柳婆娑,碧绿如染,春意十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玉树琼枝,满天皆白,多么圣洁的世界。为了使画面层次感、立体感,诗常用色彩比较的手法。“野径人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背景是一片漆黑,江渔火星星点点,但在整个黑色的底色衬托下,显得耀眼。这里明暗比较强烈,体现出诗人逢雨后的一片喜悦之情。“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这里是青、绿与白的比较,由宁静的青、绿衬托,白色更显得十分醒目,清新。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全诗四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由近及远,极富层次感。“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使封大夫出师西征》)“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里用黑、黄、紫色调写尽了悲壮、苍凉的气氛。大家知道,绘画很讲究颜色的搭配。高手作画,决信手涂鸦随便抹画,很明暗变化、色彩调和。作诗这样。有些诗本身一幅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把桃花的红、翠竹的绿、江水的蓝放在一起多么协调,再加上戏水的白鸭,一幅好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鹅》)有白有绿有红,颜色鲜艳美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色彩更是明快奔放,了江南春天的景色特点。
散文也十分色彩的描写。“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何为的《次考试》对服饰色彩的描写,简单的几句就写出了陈伊玲应试时给专家们的外在印象,单纯、朴素、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年女性便跃然纸上,色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外貌之美。朱自清用语言的丹青点染的审美,在色彩的描写上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性。在《春》中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作者选用红、粉、白三种颜色,用火、霞、雪来比喻。火焰燃烧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映入你的脑际,给你以生活实感,能调动你的想象力,衬托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在《背影》中是这样描绘父亲的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老人,灰黑色穿戴本很正常,而朱自清写其父亲的衣着颜色自当别有一番深意:祖母去世,父亲临老失业,家境衰败,父亲的心情该多么的悲伤,色彩最能当时父亲的心境,且为文章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愁。冰心的《小橘灯》中几次提到黑色:“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我正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些色彩描述,是在写天色的阴沉与黑暗,实际也在暗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的黑暗统治,创设了良好的意境氛围,可谓赋情于色,尽显色彩之能势。
小说色彩描写,或绘景状物,或渲染气氛,或刻画人物,色彩斑斓,以多角度彰显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以最朴实的形式给读者留下了享受不尽的美感。小说环境描写极其俭省,色彩鲜明的词语就能抓住环境的特点,将读者置身于人物所处的环境中,以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的情感。鲁迅的《药》的开头写道:“秋天的后半夜……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清白的光”;“街上黑沉沉的一无,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乌蓝”、“青白”、“灰白”色彩暗淡的词语写出了黎明前黑暗时刻,渲染了阴森恐怖肃杀冷峭的气氛,烘托出老栓买药时忐忑不安的复杂心境让人感受到悲哀的情怀。在小说中,色彩词常用来体现人物的心态变化。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是这样描写鲁提辖拳的:“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这里“红的、黑的、绛的,”你看色彩纷呈,正是这多彩多色才痛快淋漓地体现了鲁提辖的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个性,这样的描写强烈地感染了读者,有撼人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