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地理必修1》学习中几个易混淆理由质疑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7559 浏览:247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八、光年是时间计量单位。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光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叫做1光年。
九、流星、流星体、陨星是一回事。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流星体是在行星际空间环绕太阳运转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微小天体。流星体地球大气,同地球大气摩擦燃烧,产生明亮的光迹,这流星。流星在持续燃烧中穿透整个大气层,降落到,就形成陨星(又可分陨石和陨铁)。
十、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是一回事。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太阳能量的释放方式,但体现形式不同;太阳辐射是源源不断地的,而太阳活动是有周期性的。太阳是这两种方式对地球产生影响,,太阳辐射为地球了能量,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了地表环境的形成,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对正常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干扰、破坏。,各国都十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
4.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节,所以地球距离太阳最远;7月份正是盛夏,所以地球距离太阳最近。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这一说法过分强调了日地距离对地球上四季变化的影响。事实上,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1亿千米,最近是1.471亿千米,变化一年中全球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差7%。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差57%。,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理由。

一、昼夜之分、昼夜更替现象和昼夜长短变化地球自转运动形成的。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昼夜之分是静态,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这一特点决定的;昼夜更替是动态的,是地球自转这一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是指白昼时间和夜晚时间长短的变化,是除赤道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

二、日界线和日期分界线是一回事。

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是人为统一规定的,上沿着
180°经线,但有几处弯曲,其西侧总比东侧早一天。而日期的分界线一般有两条:①自然界线,即24时或0时,通常称为0点时刻线,它是随地球自转而自东向西移动的日期界线,是前一天结束和新一天开始的经线;②人为界线,即日界线。以时间界线(0点时刻线)向东至空间界线(日界线)为今日的范围,以时间界线向西至空间界线为昨日的范围。

三、太阳直射的纬线始终是昼长夜短。

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除赤道外,太阳直射的纬线昼长夜短。

四、正午太阳太阳。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太阳与正午太阳是有区别的两个。太阳是指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太阳的最大值即为正午太阳。

五、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原因相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原因相同。

认识混淆了气压高低的体现和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均是气流上升形成的低压,但赤道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的,属于热力原因;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形成的,属于动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均是气流下沉的高压,但副热带高气压带是高空气流聚聚被迫下沉形成的,属于动力原因;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属于热力原因。

六、锋面系统过境时,能降水天气,说法对吗?

说法不对,上升的暖气团水汽含量大,就有可能降水,水汽含量少,就形成降水。

七、暖流的水温比寒流高。

认识是错误的。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低的是寒流。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比寒流高。
十八、华北地区水资源比较短缺,但有濒临渤海、黄海的优势,大规模海水淡化,缓
解水资源缺乏。
说法不正确。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该技术适合经济发达、人口较少、需水量较少的和地区。
十九、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是一样的。
认识是错误的。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它两种最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而构造地貌则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岭,断层形成裂谷、陡崖、块状山地及谷地或低地等。
二十、背斜山岭,向斜谷地。
说法是错误的。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山岭,向斜常谷地。但在外力作用下,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谷地,而向斜的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山岭,地貌地形倒置。
二十

一、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和单个自然地理要素都的功能。

认识是片面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如生产功能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叶绿素,大气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大气本身不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