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是语文教学生命支点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33158 浏览:1556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学,永远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是人精神的家园。它就像永远流淌在我们心灵的一泓清泉,涤荡着我们蒙尘的心灵。因此,用文学性来灌溉语文教学园地,充分显现其文学育人的功能,这不仅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却用条分缕析的讲解来取代文学对人的教育功能。众多的“方式教学”使语文教学的形式归于单一,教学过程缺少对文学性的涵咏、感悟。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增强文学育人的教育功能方面,
谈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

一、用文字圣火去激活教师的

语文教学有别于论述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形象思维高于论述思维的特点。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感染学生。
实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经典的例文给教师文本教学的再创造活动留下了无穷的空间,足以让我们奔放。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的壮美与豪放,《背影》的绵长回忆与感激,《故都的秋》的峻冷与痴恋等,都值得语文教师以去挖掘、去体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的《贺新郎》),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有了,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教学活动才会有坚实的文学基础。

二、用文字的特质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文本,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情操。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趣味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烙印,这是任何行政手段、政治教化所难以匹敌的。为此,语文课改的走势应该是“复兴失落人之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与铸造”。
那么,增强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
1、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读书,无以教书;不充实自己,无以育人。教师不仅要关注世界政治、科技、社会动态,也要探讨教育论述专著,让自己的生活有不竭的清泉,也要让这清泉在理性的渠道中自由地流淌。
2、教师的眼中应有“人”。语文教学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主题,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品读经典中,激活学生与作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发学生心灵的呼唤、感情的激发、聪明的启迪,以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3、充分挖掘文本“诗意”。诗意有着于生活之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像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联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以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体现出的怀乡情愫……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专心灵去解读、去感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体味人类文化的美,夯实学生文化素养大厦的根基,使语文教学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布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三、用文字的策略去搭建同等交流的平台

要实现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教师就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上,才会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聪明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也才能“润物”于“无声”之中。
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自主、探讨、互动”的学习方式。做教师的应该明白,今天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异常广泛,他们的思想也异常活跃,他们喜欢的是同等的交流、真诚的理解,合作式的对话。假如我们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合作、探究的平台上,那么,语文学习就会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会获得更多的理解,本文在自由探讨中会获得新的生命。以这个作用上说,建立师生良好的合作联系,也是创造语文文学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保障。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当我们敞开胸怀,真诚地拥抱每一个学生之时,必将是语文文学教育功成名就、润物无声之日!
杨瑞芳,河南长垣县教研室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