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情感是语文教学支点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18094 浏览:82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论文﹑鉴诗﹑评人﹑赏物都要移情入文,以情品文。因此,语文教师应捉住语文学科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的主体情感与文中客体情感互融﹑互动﹑互补,以而激起学生聪明的火花。
为了激起主体情感和客体情感的共鸣,教师应诱导学生感悟客体情感。

一、激趣引动

趣味是的条件,是求知的先导。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应以牵动人心的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诵、巧妙的设疑﹑悬念及入木三分的剖析等不同的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而使其移情入文,产生心灵的颤动。如在教学《背影》﹑《周总理,你在哪里》时,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由于《背影》中父子之情的真诚和《周总理,你在哪里》中悲痛的气氛可使学生感到心灵上的震撼。学生在写类似文章时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充分融入于文章中。

二、融情于境,激起想象力

情生于境。教师应善于捉住体现境的文字,突出境的教学,可以激起学生对过去经历的场景的想象,使学生产生共鸣。《背影》中父亲给儿子找座位﹑买橘子的场境,无不引起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类似的关怀情景,使其产生进一步的思索。
一旦学生主体情感对课文客体情感产生神往﹑倾心的感情,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使学生对课文作深层次意蕴的感受,以而使教学成为主体情感的体现形式。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是学生情感的内化。情感的内化当然引起学生情感的外化,产生宣泄自身情感的。

三、教学中留意学生情感的差别性

由于教学情境的制约、教师的指导、课文情感质的规定性,使学生对课文中情感的体验有质的共同性。当然,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生活经历﹑情感的敏感度等因素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导致课文情感外化再造时有着个体差别性,即个性。如对大家共同认定的一棵树,体验各不相同:艺术家看出它的美学价值;木工师傅看出它的实用价值;药物学家看出它的药用价值。由于激化出的情感不一而同,以而使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以体现。有一次课上笔者给学生读了《丑小鸭》一文,很多学生对历尽苦难的丑小鸭得到心满足足的结局不太满足。他们把丑小鸭的遭遇和生活情感体验进行了再造:丑小鸭经过拼搏,战胜一个个困难,飞到了向往已久的地方。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大加鼓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个体的主体思维﹑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革新教学论文意识的形成。

四、及时引导学生走出情感误区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文章中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灵魂,同时教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由于学生囿于自身情感的局限性,对课文中的情感不可能完全把握,甚至有可能会走入情感误区。因此,教师应及时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情感活动,端正学生的情感走向,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走出情感误区。
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抓好这一特点,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品德教育、使学生感受美的陶冶以及对学生革新教学论文意识的培养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