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5931 浏览:184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确定教学内容的策略:一、根据不同文章的类型确定教学内容。

二、依据高中《语文大纲》整体要求、教材系统及单元要求来明确教学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诠释,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甚至增删、更换;既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对课程内容的延伸。一句话概括,“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这一全新理念给高中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推动教学论文者,以教材的传授者变为教学内容的开发者、探讨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师应尽快完成以“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积极介入课程建设。
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面对一篇课文感到最难的不足是“教什么”。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或同一老师在不同的情况下会确定不同的侧重点:有的立足有感情的朗读,有的立足主题的浅析,有的立足语言的品味等等。教学内容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确定性”呢?理由之一,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很难面面俱到。理由之二,由于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并不是专为教材来编写的,这些文章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都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有着自身的、独特的价值,即“原生价值”。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以而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真实地阅读课文的同时,不但获得了课文所传播的信息,同时获得了‘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教师如何选取教材价值,如何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获得两种信息,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课文价值的多样性,又不可能在一两节课中完全实现,于是便形成教师难以取舍的现象,结果只能凭教师的理解选择了。理由之三,教师个体有着差别。由于教师的文学修养、教学能力、性格爱好等不同,面对看似明确的教学内容,如何具体选取便会有较大的差别。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确定教学内容呢?下面我谈谈粗浅的一些熟悉。
一、根据不同文章的类型来确定教学内容。或许有人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为一体,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于教学内容之中岂不更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假如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难融合,更难以操纵,我们便只能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困境中尽可能较公道地确定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学内容。
1.对文质兼美的名篇应以“正确理解与欣赏”为教学主要内容,偏重于语文课的文学性功能,以而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材中像中国古代诗歌、精美散文以及现当代优秀作品等承载着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应该把“正确理解与欣赏”这些名篇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即专心去触摸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带着“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禀赋和他的价值系统”悄无声息地走进作品所描绘的世界,走到作者的身旁直至走入那真实的心灵。如学习《边城》,学生对翠翠、天保等人物那自然、淳朴、追求真爱的特点的理解没什么不足,但对“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不能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主要人物的孤寂、无奈进行浅析,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解与欣赏”。又如,在鉴赏诗歌时应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还要感受并欣赏诗的韵味。宋朝诗人周密在《夜归》中写道:“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根据诗题“归客”以及“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出了夜色的凄凉,以夜深还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体现出归家的心切。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并不太难,但假如要浅析“竹窗斜漏补衣灯”的妙处就需要进一步感受该诗的韵味了。
“正确理解与欣赏”还可体现在正确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教学论文性鉴赏。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的同学在对全诗浅析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海子是在经历了很多坎坷与不幸,甚至已对人生、现实失望时,才对那种平静的诗意的生活布满了向往,可以理解;但我更向往那种在海浪中搏击,在悬崖峭壁迎接风雷的更加澎湃的生活,尽管艰辛,但我还年轻,我要有更多的人生经历。学生这样富有个性的赏析,只有在激起内心情感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也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2.对一些在结构或表达技艺教学论文上具有典范性的课文,可以总结一些基本规律、操纵方式,以而偏重于语文课的工具性功能。假如长期坚持练习,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夏丏尊先生以为,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是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对于具有“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的典范性文章,学生需要在阅读的经验和揣摩中去发现、总结,终极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叶圣陶曾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练习”。练习必须讲究策略,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另外还须在不断地练习中学会举一反三,并养成习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引导学生揣摩、寻找并归纳、概括文章所显现出来的“共同法则”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有章可循,为举一反三打好基础。在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应先弄清按什么顺序写,写了荔枝的哪些特点,再浅析引用的句子的作用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总结科学小品的特点。这样就把阅读科学小品类文章的策略弄清楚了。又如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可以把《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放在一起比较,通过表达方式、结构特点、由事说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出古代游记作品的规律,使学生掌握阅读这一类文章的策略。
3.对一些具有独特魅力而又有明显特点的作品,可以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功能。在课程实施中对课程内容的革新教学论文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理解和选择,这种理解和选择是现在的《标准》明确赋予语文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应承担的责任。“而要承担责任、行使权利,显然需要语文教师基于学理的专业反应——不但是需要专业的知识、能力,而且要将专业知识、能力建筑在一切为学生进展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探讨,尽可能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功能,并能针对学生实际有着的不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明显提高。高中语文第一册《我有一个梦想》,与本单元其他三篇演讲稿有不同之处,除了演讲稿应有的特点外,它更显现出言辞优美、澎湃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考虑到它作为演讲词所具有的逻辑性强、针对性强、鼓动性强的特点外,还应考虑它文学色彩浓厚、感情强烈的独特之处。在教学中应该确定把什么作为教学内容?我们试图把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学内容,先后尝试了结构层次梳理法、朗读法、表演展示法等方式,结果均不理想,由于学生不了解马丁·路德生活的时代黑人命运是多么的悲惨,用朗读法、表演展示法都无法感受作者那心怀天下的博爱、立足时代的伟大与澎湃的。假如我们把演讲词的规律总结一下,结合演讲词本身的特点引发学生对马丁·路德所处时代的理解,浅析马丁·路德的伟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那么学生的情感才会融入文本,以而真正走进文本。

二、依据高中《语文大纲》整体要求,教材的系统及单元要求来明确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在《语文大纲》的要求下,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各单元各有侧重点,在分散的单元中,语文知识不断加深,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语文教材看似零散,没有数理化那样有科学的、系统的系统,但实际上也有自己的较为完整的系统。严格按照《大纲》、教材、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它可以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升。
有的课文可以以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我们就应考虑《语文大纲》的整体要求、教材的系统及单元的具体要求。如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旁征博引,论述了“树叶”“木叶”“落木”“落叶”几个词语在诗歌中的不同含义,以而表明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根据单元要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应把教学内容确定为引导学生提炼观点并通过作者引用的诗句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内涵。假如把理解文中的诗句,感受“树叶”“木叶”“落木”“落叶”几个词语的不同含义作为教学内容,固然更能展示教师深厚的文学修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但这样的教学偏离了单元要求,语文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就丧失了。
总之,只有弄清语文课文的类型,依据大纲、单元要求,勤加思索,灵活处理,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以而显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