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关键词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23566 浏览:1072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键词作了进一步的思索与探讨。
关键词:探析语文课堂课堂教学关键词
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实验已进行了几个年头,课改实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转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意识,推动教学论文了师生联系的融洽。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着着对几个关键词的解读。笔者结合自我教学实际,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键词作了进一步的思索与探讨。
1.对话
笔者赞成课堂对话。只是课堂教学中,要对话得流畅愉快,是有条件的。这里估且悬置教师的条件,单说学生。首先,学生要思维灵敏,大胆言说;其次,课堂上学生能静心倾听,也就是说课堂要有一定的安静度。这两点对学生来说,要求并不是太低;但要对话,也确实必要。尤其是,课堂不安静,几乎不可能有对话有着的空间——要么是众声嘈杂,要么是一片沉寂。嘈杂和沉寂,都不可能有课堂对话。尤其是嘈杂的课堂,连教师唱独角戏也是难的。于是,这里说的对话,就是在学生不嘈杂的条件下进行的。
在学生不嘈杂的条件下,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有一点可能,就尽量用对话的方式教学。也即是说,只要课堂纪律不是很难维护(制约教学论文)的情况下,就宜采用对话方式教学。只是,对于课堂对话,一开始不要想得到苏格拉底式的深入的状态,可以这样来要求学生:
(1)大方发言:先让每个学生能体态大方(不弯腰屈背)地作结论性的发言。
(2)大声发言:在体态大方的条件下大声地作结论性发言。
(3)完整发言:在前两个基础之上,作完整的浅析式发言——既说结论,也说出理由。
(4)思辨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即时回答教师的提问、追问或反问,以求对话继续深入地延长下去。
以上四种学生的发言,层次是由低到高。作为语文教师,可以一步步地慢慢提升学生。只是,不论是到了何种层次,对话过程中,夸大学生养成倾听和作笔记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有倾听的习惯,课堂才能正真安静,教与学也才会有深度。作笔记,不仅可以记下有用的信息,而且也有利于倾听习惯的养成。
一般来说,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一对一的——尤其是深入地对话——教师不可能与七嘴八舌“乌合之众”对话。要鼓励学生面向全班大众,与教师“单挑”,而不是在背后发光(发声)。
为了对话的同等性,可以采取接力的方式,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只是,在接力的基础上,可以鼓励自由、主动地举手发言,鼓励积极体现自我。只是这两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假如积极体现的人太多,反而要留意照顾大多数(接力式发言),假如积极体现的人太少,就要在接力发言的基础上主动鼓动,以便让主动发言的人不断地生长出来。
2.解读
语文课程中的主要“动作”应当是解读,语文课程中的主要“行为”应当是解读,语文课程中的主要“事情”还是解读。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只有解读,方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锻炼;只有解读,语文教师才会有“思维的乐趣”。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假如热爱聪明,最少可以给学生做一点解读的表率作用。于是,这里的语文课程观,可能就倾向于语文课程的“解读中心论”。
在笔者看来——当然仍然不是完全的真理——解读,除了写作课程,可以在语文课程中畅行无阻。由于,除了写作课程,师生面对的总是文本。有文本就有解读。
接下来的不足是,语文教师你如何去摸索解读之法?如何给学生做解读演练?好在,笔者在这两方面已有初步的探讨。笔者把所有的教学文天职为两类,一类为抒怀文本,一类为思想文体。诗歌、小说、抒怀散文都归为前者,而议论性、思辨性、思想性文本都归为后者。与这两种文本相对应的解读之法,就是剥笋法和抽筋法。
剥笋法,即把一个抒怀性文本按着“事、象、情、意、言、技”等层面,一层层地解除。事,即事情;象,即意象(或图景);情,即情感;意,即象征义,或深层意;言,即有着浓重修辞效果的言语(包括炼字);技,即文本的表达技艺教学论文。
譬如《荷塘月色》:
事:叙述了“我”在月光下走过荷塘的一次夜游的事情。(当然,这不是唯一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言语表述类似的意思)
象:月光、荷塘(荷花、荷叶、流水等)形成了清幽、优美的现实氛围;妖童、媛女、船舟、(嫩)叶、(初)花、秋塘、莲花、莲子、清水等,组成了青春、蓬勃的想象画面。
情:对清静、自由、青春的向往。
意:身处现实的烦闷(心里颇不宁静),对青春(或爱情)的想念。荷塘月色,是自由优美之境与青春活力(爱情)的象征。
言:本文最出色的言语在于比喻句,可以比较喻句(含通感)进行还原:
(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
(意)叶子长得很高。
如有必要,可以让学生感受两句话的不同表达效果。
技:本文最出色的表达技艺教学论文可能是比喻、象征,也有虚实相衬——即现实景物和想象景物的描写。
至于抽筋术,主要是针对议论性文本。议论性文本的思路,总是离不开对一个话题进行如下一些追问: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怎么办。也就是说,一个议论性的文本,实在就是这么四根筋,多数情况下还只有三个筋,未必四根齐全。
抽筋术也可以说是对文章的进行“不足还原”,如《拿来主义》,我们可以还原为“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拿来的作用”等不足。知道了一篇文章回答了哪些不足,一般来说也算是理解了文章。
3.生长
语文课程的第三个关键词是“生长”。假如说,解读应对阅读,那么生长应对的就是写作了。
语文课程的生长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句子的生长,一个维度是篇章的生长。
句子的生长,即是把干瘦的、短小的、发育不良的、没有文采的、流水账式的、实用的句子,转换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长的、发育良好的、漂亮的、有文采的、文学的、诗化的句子。说白了,就是学会用比喻手法,学会把没有动感的句子写得有动感,学会把没有多少感觉的句子写得多有感觉——即把单一感官感觉的句子,写成多感官感觉的句子。譬如:
(1)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
本句是一个视觉(月光,对于我们多数时候只有视觉经验)感官句。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本句把月光比作“水”的时候,就可能打开了我们的视觉(透明)、触觉(凉)、听觉(水声——这里尽管是“静静地”,但不妨碍我们的听)。
句子的生长练习,就是与我们习惯性的“语言平庸症”作斗争。这种练习,可以作为学生的日常练习。这样的作业,是学习语文最正当做的作业(可以天天操练一句)。
关于篇章的生长,就涉及到作文写作的不足。作文的写作,固然世面的论述多多,但都不可能说已穷尽了作文的奥秘。如何生长既有思维深度,又有文采的文章,这还是一个有待探讨或实践的不足。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革新教学论文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键词解读诸多不足,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进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语文建设.2003,(4).
[3]李良品.略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