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反思中关注点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15671 浏览:69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学反思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我心归去》为例,以把握住线索,捉住细节,降低探究深度等几个方面揭示教学反思应关注的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思;线索;细节;探究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规律:“经验 反思=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假如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索,其进展将大受限制。可见,上完课文后进行适当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量,下面我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我心归去》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教学反思。

一、把握住一根线

罗素曾经说过“语文=符号 逻辑”。思维方式具有多样化表征,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抽取思维的线式结构,这样便于对文本的把握。在《我心归去》中,我设计线形结构如下:

1、归到哪里?

2、故乡在作者心中是什么样的?

3、既然要归这样的故乡,实际上反面证实了作者不在故乡,那作者在哪里呢?

4、那异乡法国在作者心中又是什么样的呢?

5、实际上,故乡是不是一定比异乡好?

6、作者却以为比异乡好,为什么?

7、如何熟悉“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不同人不同选择尴尬?

整个思路形成一条线,以归到哪里,现在在哪里,作为两个节点,以及对由相关的两个节点所引发的行为进行探究,最后共同研讨“离开-归去”这种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悲剧”的根源!顺着这条线,很轻松的能够把文章串联起来,方便了学生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与难点的研习!
总之,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导性,而线性教学思路无疑是适应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一个必备的而又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说,它的出现恰恰印证了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捉住几个细节

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可是学生往往没有完整的细节意识,不具备相当敏锐的感受力。
本篇课文的教学,在设计上意在培养学生的细节把握能力以及敏锐感知力,设计如下:那个地方(故乡)在作者心中是什么样的?明确:a.回忆过去;b.亲切激动;c.奋斗奉献。只有很少的学生回答了回忆过去,大多数同学回答了想念亲友,亲友是本篇课文第五段的主要内容,但在第五段里还有这样的一句话“由于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这是一句很重要的话,它揭示了亲友与过去的联系,很明显亲友属于过去,但过去的不仅仅亲友,那这样的话,回忆亲友倒不如回忆过去更正确,更务实!但学生忽略了这个细节,其体现实在令人汗颜,本来简单的不足,却让学生丢失了分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通过上面的不足,我们发现学生在细节这一点上,思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先入为主的这种人类本身的思维局限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这种“思维懒惰”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

三、降低一级探究

《我心归去》的起点与归点实际上是人生之路的两个点,是人生之路的两种存活境界,作为生命个体,这一生注定了要经历大大小小,变换多样,纷繁复杂的不同的点,不同的点之间于是就有了不同的选择!因此,我安排了一个讨论题目:“如何熟悉‘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不同人不同选择尴尬?”
本来想让学生通过课文来了解不同的选择会造就不同的人生的,至于这个题目的答案,可以说并不是固定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设计的意图就是想把学生引到一个高度上去,引申到人本位方面!只要达到这一点,我想那就是成功的。但学生的答案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答,甚至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以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不足的设计不是很成功的,其理由就是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过高的估计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因此,我想再碰到这样的文章,碰到刚上高中的学生,应该把探讨的不足适当的降低一下,难度不宜过大,总之要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观点可交流!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的说法:“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对《我心归去》这一篇文章的反思,在把握住一根线,捉住几个细节,降低一级探究这三个环节上,我获益匪浅,以这三个方面,我也发现要想处理好一篇文章就要有三个心:对文章有心,对学生有心,对自己有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弥补我们的不足,才能够真正地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