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追问对策等4则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10276 浏览:440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崔国明在2011年第lO期《教学与管理》上撰文以为,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是教师在学生回答不足的过程中或者不足回答结束后的“下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对策。语文教学的追问有三个关键组成要素,以而构成了追问的整体对策。一、追问要有“原点”。追问要与前一个不足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两者间可以是层进联系,后一问的思维深度要大于前一问;两者间可以是比较联系,以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或以不同角度的比照中来揭示不足的实质;两者间可以是补充联系,以另一个不足来引出或补充说明一个不足;两者间还可以是拓展联系,以点带面,将不足适当向外延伸开去,拓宽不足的面。二、追问要能“显智”。追问难预设,以实质上说,追问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直观体现,因此,追问要善于对症出击,教师要及时捉住师生间对话时出现的不足,穷追到底。此外,追问要适时雪中送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和点拨作用。三、追问要讲“良机”。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状态时,教师适时的追问和点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似懂非懂时,教师适时追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在临界点上产生顿悟;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暂时停滞、相持不下时,教师的追问能突破“僵持”的“瓶颈”。
语文教学的“教”
余坚在2011年第10期《语文建设》上撰文以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教师。以课文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写文章,让学生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厚书薄教,心中有数。首先,研透文本,弄清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掌握知识与能力练习的关键点,把握教科书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梳理出教学思路;其次,浅析学情,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浅析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又要浅析学生内心的关注和进展的需要;最后,要胸有预案,凭借自己的理解和判定,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深入思索教什么和怎么教,制订初步预案。二、以学定教,因学设教。教师要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明确学生的需要,正确定位学生的目标水平,区分清楚学生目标水平的上限和下限,达成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教师还要明确课堂“教什么”,即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教学,包括思想、观点、知识、策略、价值观等,具体落实在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实践上。
校长必备的“六件工具”
王国平在2011年9月21日《中国教师报》上撰文以为,一位合格的校长。应该具备六种工作意识和策略,即“六件工具”:
一串“钥匙”。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能量源”,每个“能量源”都有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阀门”。所以,优秀的校长会找到适合开启每个教师“阀门”的钥匙,让每个成员在工作中欢快地释放自身的能量。
一支“画笔”。校长应该是一个“画家”,不仅能给学校整体进展画出一张最美的愿景蓝图,而且能给每个教师画出最适合的进展画卷,这便是愿景管理技术。
一把“改锥”。学校比如一台机器,任何一名教师、员工参加工作久了,都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校长需要经常对一些部位的“螺丝”进行加固。
一个“放大镜”。校长拿着“放大镜”把教师的优点放大,你会喜欢和欣赏你的教师,教师也会欣喜和感谢校长,得到校长欣赏的教师必定会心情愉悦,工作效果也必定会更佳。
一架“望远镜”。校长手中应该有一架“望远镜”,要善于站在高处去望远。首先要看现代教育的进展走向,其次是“望远探路”。校长在学校进展的大方向确定之后,必须给大家找到一条最佳的行动路线,避免多走弯路和冤枉路。
一架“显微镜”。一个好校长必须做到“捉住大事,关注细节”,也就是“抓好两头”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
让语文教学回到言语表达上来
欧加刚在2011·6c《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撰文以为,语文教学不只是听说读写技能的简单培养,更是为了推动教学论文言语精神、言语情趣、言语聪明、言语生命的传承与革新教学论文。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回到言语表达上来。教师可以这么做:一、在“预设”与“天生”共生和碰撞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直觉,作出正确的判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努力把学生个体思索的成果转化为班内共享的资源,形成班内学习的“共同体”,促使言语实践的“软”着陆。二、阅读是一种被引领的创造,表达能力也会在引导中被激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感悟与表达、语言与思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卓有成效的言语表达的练习。三、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只是学生纯吸收的单向活动,也不只是课文信息由外到内的输入,而应当是内外互动的双重转化过程,所以,在言语表达练习中我们要善于找到两者间的“相长点”,实现言语表达的进展。
(责编:欧孔群)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