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起始年级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13280 浏览:578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不足的发现:走进大学校园,看到的是学者们对如今天之骄子们写作水平的摇头叹息,听到的是他们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扼腕感慨,他们把目光移向高中教学大楼,抱怨声不绝于耳:“嗨!生源一届不如一届!基础差呀!”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迷惑了?难道,语文教学真的处在瓶颈状态而进退维谷了么?
纵观中国语文教育史教育界,追溯到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以梁启超、鲁迅、黎锦熙、胡适、林语堂到叶圣陶、朱自清、吕淑湘、夏丐尊;以于漪、钱梦龙、章熊、洪镇涛到韩军、程红兵、李镇西等;哪一代不是在为语文教学探讨殚精竭虑?如今,在书籍层出不穷的知识爆炸时期,园丁们一如既往地挥汗如雨,可是孩子们呢?起色不大,语文功底如牛陷泥潭,始终不尽如人意。
不足的浅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进展特点。陶行知老先生在谈到教法与学法的联系时明确提出:“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系起来,并须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教的年级低,教师就可以少学一点,要想站在高处俯视学生的不足之处,并且恰到好处的点出,同时给出策略,教师非要多学一点,多探讨一点才可以高屋建瓴,指导起来游刃有余。这样,学生的不足刚一出来,在兴趣还没有减退的情况下,教师巧妙的点拨,很轻易的就把他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了。
另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教学现象: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速度就快些;不喜欢做的事情,速度就很慢,甚至做到最后也完不成。这是由于孩子本身的生理年龄造成的。在这个唯分数而论成败的社会,聪明的孩子会发现;数学和英语,这个题型会了,考的话,胜券的可能性就大,分就一定会高,总分就会往上拽几分。而语文呢,这个语段会了,下次决不会考相同的语段,回答相同的题。于是,学习数学和英语的积极性上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下降。久而久之,语文能力逐年下降。
不足的对策: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泉,学生的努力进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成为其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
初中起始阶段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特点,喜怒哀乐易于体现,并支配他们的行动。意志活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影响才能完成。因此,要想把他们的留意力转移到你想让他们去留意的地方,激活、诱导出他们的阅读兴趣,创造—个良好的培养阅读兴趣的环境,选择晗当的方式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假如这时你恰好选准了切入点,接着因势利导,通过奇、趣、探的引领,进而让学生在发现不足时就学习到知识了。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看起来不很特别的策略,假如你用好了,效果同样不错。

一、精心选择教辅资料,利用媒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集工具性与思想性于一体。起始年级的孩子,年龄偏小,心理幼稚,兴趣来了,喜欢喊读。因此,宜选择那些读来琅琅上口,其中又蕴含深刻道理的文本来做为他们的辅助教本最合适。我精心挑选了三字经作为他们的记忆材料之一。理由有二:其一,所含内容丰富,故事众多,且蕴含深刻道理,学生爱听一其二,语句简短,象歌谣一样,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喜好。正常的教学之余,我给他们讲故事,并安排他们完成背的任务,学生们的成功指数高,兴趣就来了,渐渐地,背出兴趣,也自然地就背出速度了。

二、安排演讲,让他们感到我能行。

叶圣陶说;“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并重,培养学生学习说话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初预班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但好胜’,好体现自己的强烈。因此,为锻炼学生说话能力,培养在人前自由表达,我安排学生课前2分钟演讲。
第一轮演讲,我要求他们把话说清楚,别人能听到,只先容自己,以期培养胆量,克服畏难心理。
第二轮,我倡议大家讲家庭成员中某一人,但要说出他或她最有意思或最有特点的一个方面,同时态势语言进行了规范。
第三轮,我提出选有作用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好人好事等讲给大家听,这回我对声音的音调音量提出了要求……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口头作文走上了讲台。

三、分角色朗读,绘声绘色;课本剧扮演,惟妙惟肖。

孩子们时常会做出一些让你哭笑不得的事,他那天真幼稚的表情时常会让你既怜又爱。
为了尽快找准同学朗读课文的兴奋点,我尽量先选择一写体现童真童趣,体现儿童欢快自由生活的文章去绘声绘色地朗读,促使学生跃跃欲试,急着也想亲身来一段,当他们的朗读被调动起来后,我又选择一些体现不同个体性格特点的语句的文章让他们分角色朗读,于是,一篇很生疏的文章,就是在这种群情激昂,争相表达的气氛中,人物形象出来了,文章主旨落实了,写作风格明晰了;另外,一篇还没有学的新课文,老师在幕后指导他们编排课本剧,很轻易让他们找准感觉,感受做编导的成就感,他们会做了,老师完成了教的任务,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们头脑里有些知识了,可能不能用自己的手写出来也是个大不足呀?而学生的写作“源头”,除了书本世界外,另一个则是现实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以观察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以生活中获得写作的“原动力”。这种“动力”就是一种渴望把自己眼前见到的、心中想到的急于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写作的“冲动”。因此,鼓励学生写日记,就是一种积累素材的很好的办法。
总之,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把自己的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中来,把自己的学生愉快地带到语文这片领域中来,确实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不断探讨的过程,我期待着更多的同仁们来探讨这个不足,来实践这个课题,我也由衷地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不有自主地发出:“老师,语文课的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