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回归“语文味”实践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5819 浏览:170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去语文化”的倾向,使得语文阅读课逐渐变味。语文姓“语”,理应让学生们合英咀华,感受文字的魅力、文学的韵味;教师理运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用教语文的方式投入语文教学。为此,笔者以语言研读、课堂情感、课后作业三个方面对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回归“语文味”进行了实践探讨。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文味 回归 实践
笔者作为语文备课组长,通过对同一年级不同类班级的问卷调查,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具体浅析在语文课上学生究竟想学什么,并出具相应的数据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探究。近些年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不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阅读。在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时注重夸大“语文味”,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落实,希望以此召回语文阅读课的“魂魄”。

一、课堂教学注重语言研读。凸显语文味

很多时候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时,为了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一味夸大主题教育、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舍弃了语文味,浮光掠影的浅析、拓展延伸使得课堂“语文味”日渐淡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能使自己的课堂布满语文味呢?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以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笔者以为第一要义就是要注重语言的研读,以而在“文眼”的咀嚼中感知作者的文字之妙、情感之真,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有这么一句:“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于是未几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汪曾祺老先生在《关于小说语言》一文中对这个“剩”字是这样解释的:“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子然有着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不投机。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儿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在我们浅析文本的时候,假如想到这样的解释,课堂就应该渗透出“语文味”来。
实在,很多慧眼独具的教师一直执着于此。南师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的一次讲座给我印象极深。文本中林黛玉见王夫人时屋内是半旧的靠垫,可为什么贾府这么富贵的地方还用半旧的靠垫呢?学生沉浸文本,研讨过后明确:实在这才体现了曹雪芹的见识广博,贾府的外部装饰都是十分富丽堂皇的,只有王夫人的内室才用了半旧的家具。由于全是崭新的话,就显得太过富丽,就成了暴发户的形象:而假如全是破旧的话,就又显得寒酸!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半旧”这个词汇的理由。还有,贾府是名门望族,是皇亲国戚,绝对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因而,用“半旧”一词来体现其有文化、有修养。王夫人内室的“半旧”家具,才真正体现了贾府的富有和地位显贵。
王老师的浅析让我感触颇深,因此在研读文本时加大了语言揣摩的分量,如在讲授杨绛先生的《老王》时,笔者深刻地挖掘了的重要词句的内涵,将整篇文章的人物情感彰显无遗。如《老王》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什么叫“镶嵌”?这里为什么用“镶嵌”?你读出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追问下去,就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核,领略到文本中那种独特的情感与思想。再如《老王》中有这样一句话:“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我问学生为什么是“住在那儿多年”?这体现了老王怎样的心里状态和存活状态?实践下来,这种捉住文本关键字眼的浅析比无目的的反反复复的浅析要来得有力得多,且让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或许,字词就是制作“语文美食”的好原料,“语文味”正是以对具体语言的浅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

二、课堂教学注重情感研读。体现语文味

在情感的研读上,不少阅读课堂要么失之于单一,要么偏颇于说教,政治色彩很浓郁。如何体现“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课,让我茅塞顿开。
王老师讲授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词,在文本字面作用梳理完成后,设置了这样一个不足:同学们,在征途之上,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然而在纳兰的记忆中,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画面呢?来,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的家乡,走进他的故园。这个不足就将学生以文本理解带入到情感理解。当学生投入地想象纳兰与家人在一起的各种美好情景时,王老师就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故园”的深层次理解。什么是故园?——故园就是遥望星星、遥望月亮的惬意。”“什么是故园?——故园就是和妻子儿子睡在一起的那一份舒坦。”什么是故园?——故园总是和月亮连在一起,总是和月饼连在起。”忽然话风一转,“可是此时纳兰却在征途上,故园的美好情景只能是词人记忆中的片断,他没有父母的关怀,那只有什么呢?”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大声地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这里没有灿烂的圆月、香甜的月饼,这里只有什么呢?”学生似乎通晓了词人的情感,齐背“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这里没有跟朋友相聚的欢快,没有与妻儿相见的温馨,那只有什么呢?”学生再一次地大声齐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此刻全体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投入到词人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之中。然后王老师顺势追问:“当这些画面在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中都写成了一个字的时侯,作者的心能不碎吗?还有什么碎了呢?”学生做了十分精辟的回答——“心碎了,梦碎了。愿碎了。情碎了。”
这段出色浅析,就在于它既紧扣了文本来组织起有效对话,又通过对话把握了词人的情感,把诗歌的理解引向了深入。这样的课堂既布满了语文味,又让学生如沐春风感悟了诗词的深层情感!笔者以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当更凝练、更厚重,阅读教学方能更实在、更有效。
同样,笔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中,也注重了语文味的情感研读。如在疏通了文言字句后,我提出了这样的不足:作者柳宗元面对西山,究竟获得了怎样的精神感悟?柳宗元的笔下的西山之景与其创作于同一年的《小石潭记》描写的景物有何不同呢?经过师生间的研讨得出:《小石潭记》侧重抓景物特点,细致描摹,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则偏重于主观感受,其所写之景则多为“主观之景”。进而学生领悟到被贬于穷山僻壤的柳宗元,怀才不遇,遭人诽谤,他才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这种注重情感研读,让学生眼前一亮。兴致颇浓!教者与学者都有所得。

三、课后作业注重创意设计,彰显语文味

笔者以为让“语文味”浓郁起来,不仅停留在课堂以及文本的研读上,作为课堂的延伸和巩固。在作业上也要下一番功夫。
笔者在如何就作业也能彰显“语文味”上发现了一个切入点:学生作业的小标题千篇一律的“抄词”、“积累成语”、“浅析文本”、“小练笔”等,实在无趣。在作业浅析时,笔者特别夸大自身和学生要在拟题上进行革新教学论文!一段时间下来,无数“牛刀小试”赫然出现在作业本上。于是,学生对语文作业体现出了空前的关注。孩子们的才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语文作业的质量让人刮目相看。如积累成语时。命名为海滩拾贝、词海周游、温故知新、历史的记忆等;浅析文本时,命名为评头论足、徜徉书海、百味人生、含英咀华、朝花夕拾、指点乾坤等:鉴赏诗词点评时,命名为咬文嚼字、粉墨人生、浮想联翩、采撷芳华、笔上春秋、明月清风书香正浓等;练习文笔时,命为闲情寄趣、心灵鸡汤、心香一瓣、锋芒初露、再续前缘(续写)、美文飘香、大显身手、小试锋芒、舞文弄墨、我型我秀等。自此,学生作业的标题“语文味”十足,对语文课也兴趣激增。
此外,对学生课后作文的练习,笔者也不急功近利,以不追求一步到位,少用高考或模考的现成题目,而是常出一些很具文学味的题目让学生练笔。如在上完唐诗选读后,我布置练笔作文《邂逅一位诗人》、《月上柳梢头》、《春去花还在》;在经受过现代散文大家的熏陶后,我命题《风雨中的那把伞》、《懂你,渐老的母亲》、《听来的故事》等练笔题目。学生在这些具有文学味的题目中畅游,结合着课内文本,逐渐参悟了作家写作的“三个维度”——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珍爱,对时间的追问。久而久之。学生精神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明显,自身的作文的水平也逐渐提升。
作者先容:王羽。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