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肢体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28305 浏览:1306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肢体语言是指借助于身体的各种动作,辅助或完全代替语言,用以表情达意。广义的肢体语言不仅只包含四肢,还包含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在内用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光要重视有声的语言,还应正确地使用肢体语言。在小学教学中适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充分发挥小动作的大作用,能让教与学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公道地运用肢体语言能提高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活泼好动,上课的留意力不轻易集中。对他们而言,是以无意留意为主的,有意留意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干扰课堂留意力的因素特别多。对无意留意来说,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是引起和保持留意力的重要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单靠语言的吸引是不够的,肢体语言就是一个最好的补充。
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在课上经常坐不端正,有时不自觉地就站了起来,还有个别学生用膝盖跪在了凳子上,还特别喜欢东张西望。此时我站在讲台上,并没有训斥他们,只是双手交叉,放在手臂上,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老师提出的要求,快速调整姿势,坐得端端正正了。这时我再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对他们此时的体现给予表扬。这种直观、形象的肢体语言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的留意力马上就集中到老师身上,认真听课了,课上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在这样的情况下,肢体语言就是语言和视觉的完美组合,对于加强小学生的留意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能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的肢体语言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高留意力,而且还能让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复杂、难以仅靠用语言描述的知识,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解释得清楚、明了。让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借助直观形象的肢体语言直接表达出来。让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更易突破,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最广的途径是视觉。对于低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极力将教学的内容教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毋庸置疑,肢体语言是能达到这一要求的最直接手段之一。
在教学《鲁班和橹板》一课时,理解“滑行”一词的意思,我让学生双手五指并拢,代替鸭子的脚蹼,在身体两侧向身后摆动。问:“你们的身感受怎样?”学生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倾。再让学生双手向身体前方摆动,他们的身体又随着手的摆动向后倾。这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很快就让学生感受出了“滑行”一词的意思。再如教学《春笋》一课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以地里冒出来”这句话时,就以报纸当泥土,书本为石块,学生做小春笋,动作表演春笋破土而出,掀翻石块,以土里冒出来的情景。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把这句话中的“冲破”“掀翻”“冒”的意思都理解了,而且在作业中的填空也能正确运用。这样的肢体语言真是课堂中的点睛之笔,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印象,学得透彻,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灵活地运用肢体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创设良好的师生联系

良好的师生联系能让师生亲密合作,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针对这一点,假如能灵活地把肢体语言和有声语言配合使用,取长补短,就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引起共鸣,对教学产生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用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布满鼓励的眼神,一个温柔的抚摩……都会让学生感受到信任与安慰。
在对待一些胆小的学生时,老师微笑着抚摩一下他的肩膀,或者弯下腰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这样的肢体语言胜过有声语言,可以很快的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胆子小,早晨家长送来学校后就拽着家长不让家长走,这时,老师千万不能训斥他们,轻轻地拉起他们的小手,给他一个安慰的微笑,把他带到教室。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大大增加,很快能融入大家,愉快地学习。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让不足迎刃而解,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肢体语言的魅力真是妙不可言啊!
合适、恰当的肢体语言能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教师如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并能把其运用自如,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艺术的,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