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立足点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4314 浏览:115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浅析法、实践经验总结法,以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出发,阐述了语文新课程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中语文教师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旨在为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教学基本立足点
1999年,中心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革新教学论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系统”的任务。在该决定的指导下,各门课程的以业人士都努力按照素质教育的精神,推进各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和建设。2001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根据《纲要》的精神,教育部领导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总结我国几十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反思我国过去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不足,以及学习和鉴戒发达国家语文课程、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和进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新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理念、内容标准和教学倡议。在这场翻天覆地的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中,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是否接受语文新课程的理念与思想,进而在充分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础上真正实施语文教学,是语文新课程顺利推进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教师首先就必须理解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真正内涵,然后找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立足点,终极以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搞好语文新课程教学。

一、语文新课程的内涵

由于语文新课程是建立在前期革新教学论文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首先必须理解革新教学论文的含义。目前,一线语文教师对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含义有两种理解:部分教师以为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是对传统语文课程的简单修补,是对大部分语文教师关于教材教法、教学技能的提高,革新教学论文的成效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师的外在行为之上,而语文教师的内在理念则无关紧要。另一部分语文教师则以为语文新课程相对于传统语文课程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范式。而范式的转换则不仅仅是指语文教师的外在行为转变,更多地体现在语文教师的思想和观念的变化上,是一种内在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显然,一线语文教师这两种对语文新课程的观点,体现了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深度,进而也就决定了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展语文教学的不足。笔者更认同第二种观点,即语文新课程相对于传统语文课程是一种课程的范式转换。当然,这只是对语文新课程的一种宏观理解,为了进一步理清思维,我们有必要以微观的角度做更深一步的剖析。
1.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是一种责任分担。以某种角度而言,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就是学校共同体中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利益与责任重新配置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要有一种顾全大局的气度,少关注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多关注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而不能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高考而进行语文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新课程才会有真正“新”的东西。
2.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即不足解决。语文课程是什么?以某种程度来讲,语文课程就是实践,因此,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就是不足解决。在语文新课程的推广中,肯定会有着一系列不足,因此,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要敢于负责任,并勇于革新教学论文,做一个不足解决者,而不仅仅是只用嘴巴说话的“批判者”。
3.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即语文教师的重生。以表面上看,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就是改善原有的教材,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浅显的、狭隘的理解,实在质是改造好每一位语文教师,进而为改造每一位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实际上,语文新课程的革新教学论文与推进,就是语文教师告别传统而“重生”的过程。通过“重生”,使得语文教师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不足,终极使新课程成为语文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二、语文新课程中教师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所谓立足点,就是最根本的东西,即在众人眼中最为基础性的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新课程,对其理解的着眼点肯定是“新”而不是“课程”,由于课程是之前就有着,而革新教学论文的终纵目标就是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东西,以而更有利于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当然,新与传统只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范畴,假如离开了对方,语文新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就无所谓“新”与“旧”了。所以,两者更多地是代表了一种时间的先后,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好与坏。传统语文课程固然有其不好而束缚学生进展的地方,但它也有值得继续的东西。基于上述观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人云亦云地抛弃传统语文课程的一切,而盲目接受语文新课程的一切。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熟悉到哪些教学内容不能盲目丢掉,这也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1.经典内容不能丢。所谓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体现本行业精华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经典的东西,就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长久考核教学论文,它不会像现在的某些流行小说,在短时间内疯狂流传之后,转眼就销声匿迹了。对于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经典内容而言,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某一个时代的国民精神,甚至是当时国家整体国民的意志与意识的反应。在目前的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由于部分经典的教材内容有些难懂,学生不太喜欢,一些语文教师就以为应该将这些内容全部去掉,并由流行的语文元素来取代,这与新课程“以学生进展为中心”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曲解了新课程的基本内涵,而只是停留在表浅的理解阶段。新课程提倡教师多进行自我反思,所以必须对学生不喜欢经典内容的情况教学论文进行反思,包括对这些内容是否真的是经典的反思、对教师自身的反思、对教材编写的反思,等等。很显然,对教师自身的反思是最为重要的,即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为什么不能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已过期的教学策略丢弃掉,而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
2.文化传统不能丢。对于教学而言,其本质是一种文化传承,而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更是对我国千百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比如,对语言文字自身而言,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方块表意文字,它们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就母语教育而言,它们又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特点。所以,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既不是一概抛弃传统、否定传统,也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需要继续和吸收传统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字词的教学到阅读、写作教学,其基本经验必须发扬。如在汉字教学中,传统做法是针对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进行的,这是符合汉字的识字规律的。又如,阅读教学,传统经验是重感悟,故夸大“熟读精思”;重积淀,故夸大吟诵;重语文修养,故夸大博览群书。再如,写作教学,传统经验提倡抒发性灵,故主张“先放后收”、“多就少改”;重文字洗炼、韵律和谐,故讲究炼字、炼句;重语言熏陶,故夸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重整体思路,故夸大谋篇立意。所以,语文教师固然要不断引进新的东西,也要固守原本就属于我们的文化传统。
3.基本练习不能丢。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基础就是学生识字并牢记,这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就识字而言,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熟悉并记下来,我们传统的策略就是让学生多进行基本的写字练习,通过一遍遍地写,将内容牢记下来。但是,目前有部分语文教师以为,新课程就应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所以丢掉了基本技能的练习。诚然,基础知识的练习相对于出色的故事、优美的诗歌而言是比较枯燥的,但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假如我们盲目将之丢掉了,就相当于丢掉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石。所以,应该保存基本练习,并将之趣味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在欢快中学习基本知识,进而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4.教师的主体不能丢。语文新课程提出,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即指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以课程标准的制定,到语文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再到语文课堂教学,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以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介入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介入,就没有感受和理解,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是任何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代替的。没有学生主体的介入,不论是文本还是教师的讲解,都是外在于他的心灵的,以而不能将文本语言和教师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但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把握一个度,即语文教师主导性的体现,否则,语文新课程教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总之,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背景下的语文新课程,无论是以理念层面,还是以实际操纵层面,都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受。新课程固然要新,但我们切莫丢掉了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新课程中坚持一些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元素,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语文新课程的积极推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案例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1.
[2]倪文锦.正确熟悉和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联系[J].中文语文,2008(8):3-7.
[3]钟建敏.对高中语文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一些思索[J].语文教学通讯,2005,(5):8-9.
[4]潘涌.语文新课程:反思与展望[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3):33-3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