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23122 浏览:1063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诗歌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以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却是不容乐观的。经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我对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熟悉,愿和同行一起分享。

一、反复诵读。强化背诵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为出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大量去挖掘、学习。让其成为内化于心的精神财富。诗歌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诵。诗歌的积累是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天天晨读时候,我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放声诵读教科书中的诗歌,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教科书中的诗歌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每节语文课前,我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轮流诵读、讲解诗歌。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总是先播放配乐录音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韵律的美感。以此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然后指导学生把握重点字、词的朗读,根据结构层次,区分语调,选择不同情感表达方式。在朗读的基础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背诵是学好诗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掌握大量的诗词佳句,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和文学修养,对人的性格气质可以产生良好的影响。学生在背诵中可以深刻地体味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以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诗歌教学环节结束后,针对初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背诵进行要求和考核,以此督促学生完成背诵内容。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背诵的策略和窍门,转变机械式的背诵,尽量采用理解背诵的方式,在背诵中做到和朗读一样富有感情和节奏,保证背诵的质量和效果。

二、先容作者,浅析背景

要想真正地读懂一首诗,一定要懂得知人论世。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相对薄弱,假如不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仅仅孤立地看诗歌表面,往往不能有效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讲授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先向学生先容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人生阅历。比如讲苏轼的作品时。应该全面先容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再现北宋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状态和在这个环境下存活、思索、写作的苏轼。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潇洒无羁和无可奈何的风格,正是表达了知识分子在封建时代苦闷的内心。又如浅析诗人陶渊明,可以先容他坎坷的一生,最后归隐田园。由此,为什么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田园风光,表达闲适的情怀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具体浅析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怀之前对作者和历史背景加以先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诗歌的内涵,将诗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正确运用于现实的语言表达中。

三、鉴赏诗歌常用三法

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首先对诗歌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然后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索,以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一)意向联想法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点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有着,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诗歌的品读和鉴赏需要想象。诗歌的用词精辟,概括性强,一个字,一个词都可能体现了丰富的内容和场景。另外,诗句间的内容跳跃性强,影响着诗歌情感思维的转折和变化,假如读者不加以想象,就不能感受作者所处的场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脉络,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发挥感性认知和情绪体验,借助形象思维的策略,再现其中的事物,以而获得真正的艺术感受。教师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浅析,引导学生在结合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加之奇特的想象,感受并揣摩诗人的情感。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九个意象:藤缠树,树上落鸦、桥、桥下水、水边住家、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西风、夕阳西下。在景物的选择上,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体现羁旅行人孤苦惆帐情怀的九个意象人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九个意象之中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二)写作技艺教学论文浅析法

通读诗歌,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要抒发的情感后,就要带领学生重点浅析诗人所运用的写作技艺教学论文。包括浅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浅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策略、抒怀策略、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浅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浅析诗歌的体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比较、映衬、烘托等。浅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只有这样系统的对一首诗歌进行浅析,捉住关键词语,才能领悟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如杜甫的《春望》,诗人采用了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前两句写山河虽在,而国家蒙难,人烟稀少,田园荒凉,满目凄凉,昔日繁华已成记忆。最后两句描写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因昼夜忧国忧民思亲念家,愁白的头发,已经不停的脱落,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修辞手法上运用了夸张的策略,头发掉的簪子都插不住了,可见诗人为国家忧伤过度。结构形式上以大处落笔,最后回到自身。将国、家、己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体现手法上运用了映衬烘托的策略,通过描写草木荒凉、人烟稀少的凄凉景象来映衬出国家的动乱。艺术风格可以说雄浑奇拔,荡气回肠,表达了作者看到祖国江河日下而心痛不已的悲壮情感。通过浅析诗歌的写作技艺教学论文,可以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长期用这样的策略练习,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必定与日俱增。
总之,古典诗歌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布满着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加大思索与探讨的力度,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展现蓬勃生机,让诗歌这朵中国文化史上的瑰丽奇葩在学生心中熠熠生辉。
(责编 李新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