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要求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28394 浏览:1309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者,语当其首,文以载道也。语文课担负着培养学生人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任务,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审美情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将这些性质和目标得以实现的媒介就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语言,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范规范性、形象趣味性、启发激励性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增益。
关键词:课堂语言;示范规范;形象趣味;启发激励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91-01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和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和基础上展开的,都受到语言的制约。语言还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和思维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的基本手段又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得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策略和技艺教学论文。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以语文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形象趣味性、启发激励性方面,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基本要求加论述。
“师者,传导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运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公道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教师身体力行的讲授,不如说是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来承载丰富的语文知识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活动。通过大量资料的研读和归纳,我以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要具有如下特点: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课堂语言的形象趣味性、课堂语言的启发激励性。

一、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

一些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用学习心理的探讨来审视语文课程观,他们以为“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①,“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夸大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②这里提到的“语言习惯”就是我国长期以来推广的普通话,而“模仿练习”主要是以教师为对象。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具有示范规范性,这就体现为语文教师要有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就对普通话进行了定义,规范它“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口语文著作为语法规范。”③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除方言,而是为了不同方言区的人民交流,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普通话,是为他们日后走进社会交往做铺垫。
在辽宁地区,人们在用语言的交往中,对于平翘舌没有加以明确的区分,似乎潜意识里也并没有当回事。如“四十”会读成“shìshí”,“三块”会读成“shānkuài”,“儿子”会读作“érzhǐ”。对于这种语言氛围造成的交流,多数语文教师只有在做语音辨析题中进行夸大,并不会在实际运用上加以明析。只有少数的语文教师会强制学生背诵平舌音的字,这对学生日后无论在做习题或是实际运用中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辽宁的朝阳地区,把“我不知道”说成“我知不道”,对于平翘舌的区分更是没听说过。固然个别不能代表一般,但是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是毫无疑问的。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趣味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具有示范规范性,还要具有形象趣味性。学校固然把每堂课设置为四十到四十五分钟,但是学生的留意力不会集中那么久,假如这个时候教师的课堂语言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就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形象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身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文教育不同于音乐或者绘画,能直接听到或看到,它必须通过联想、想象才能感受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感官,也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对象直观化,变得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闻得着,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
语文教师的语言如能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化为浅显,枯燥的化为风趣,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对这个句子很难想象,我们不妨用具体的事物打个比方。“大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它把生命全部展示给了我们。有的在轻松的摇摆,似乎在翩翩起舞;有的在左右旋转,似乎在摇动着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在说悄悄话;有的互相簇拥,层层叠叠,似乎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绿荫。这是作者精精心的描写,他赋予了这些树叶新的生命,新的灵魂。”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用课堂语言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趣味性的课堂语言传授讲解知识,要是学生觉得语文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煎熬。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故事、警句、笑话、典故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适时设疑激趣,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对于外国人,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他们读、写、记十分困难。如“照”字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这样就用趣味形象的语言把“照”字拆分开来,提高了学生的吸收能力,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课堂语言的启发激励性

教师语言还应具有启发激励性,否则,无论教学内容多么丰富,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其中,启发性我以为包括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情。新的课程标准夸大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用简明快捷的语言启发学生,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样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滞后于教师。新课改还提出课堂应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所以教师更要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练习其发现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专心去捕捉知识,点燃他们聪明的火花。
心理因素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很重要,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对其的评价。课堂上教师一句无意的评价就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态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都运用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以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结果。
总之,语文教学是科学与审美的统一,是育才和树人的统一,是文化和情操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将这些统一完美展现的手段,就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有的语言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气力和感情,有的语言则能像永恒的星星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
我们说通过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是靠练习提高的,而是靠学生大量地阅读文质兼美的读物来提高。作为语文教师不正可以用课堂语言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吗?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是我们的夙愿。教师优雅的谈吐必然会让学生效仿,教师机敏的言辞必然会让学生钦佩,教师深情的朗诵必然会让学生沉醉。教师的课堂语言,似春风似细雨,拂过学生耳边,浸润学生干渴的心田,催化出缤纷的季节。
注释:
①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②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