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革新思维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9509 浏览:349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不足: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通过想象,可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这种想象,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在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索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以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读到这里,假如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可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就会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学生由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体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终极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以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以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清幽;还有的以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以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分歧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可见,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唐河县实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