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25834 浏览:1183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很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作用。语文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把语文文本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而提高审美趣味,坚定信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与人合作、友善相处的处事之道。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了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备的道德系统、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等,由此培育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现代文明正是根植于这片沃土,才显得根深而叶茂。传统文化的作用由此显现。但是,不可否认,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正日渐被吞噬,要扭转这种走势,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语文文本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力争在语文教学中渗统文化。

一、教材内容方面的渗透

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本精选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历代作家的名篇,其中相当的数量都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汇成了自然美、社会美的意蕴世界。因此作为渗统文化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充分揭示课文中所蕴积的文化内涵,实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
1.感受传统文化的自然美。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田园诗歌等课文,对自然美进行了钟情的描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荷塘月色》中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似笼着轻纱的梦;《山居秋暝》中的松间月影、石上流泉、晚归的浣女和顺流而下的渔舟;《沁园春·长沙》中漫山红遍的橘子洲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的赤壁……而这些图景经过了作者的摄取拼接,已不再是纯客观景物,它已经是人化了的自然,它包含了作者的情:荷塘月色能叫人忘记淡淡的哀愁产生淡淡的喜悦;辋川别墅的景象把人带入平和舒适;登临橘子洲头的壮怀激烈;面对赤壁古垒的人生感叹……有的赞美山川,有的抒发怀抱,有的探求哲理。这些意旨才是文学描写自然美的真髓。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一层,才能领略传统文化中自然美的理趣。
2.感受传统文化的社会美。教材中的课文为我们展开了一轴轴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正义感,嫉恶如仇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贞,虚心好学的品质,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构成了社会美的主体。《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虚心接受批评、闻过即改的作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劝告,《孔雀东南飞》中坚如磐石、忠贞不移的爱情,《送东阳马生序》中不辞劳苦、虚心求学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学生心灵中种下善的种子。教师要正确传导出作品中的情感特点,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受到洗礼,以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
3.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对艺术的直接体现,在处理此类教材时要把学生引入到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而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动听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比如,可以用古琴曲为屈原的《离骚》配乐,古琴特有的浓郁厚重的音色和乐曲正可以很好地表达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愤和执著。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择几段琵琶曲和《十面埋伏》,让学生直接感受何为“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再来品味诗歌在音乐描写上的精湛之处。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形式方面的渗透

1.朗诵。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的成功经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脍炙人口,文质兼美,以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这些课文里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美、语言美光靠老师的浅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老师的讲解、浅析,还要靠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汉语具有一字一音,声、韵、调和谐的特点,因此,加强朗诵教学,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汉语的音韵美,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及的。
2.板书。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好的板书让学生肃然起敬,好的书构让学生视爽神舒,课堂讲授必须要有板书,而且要求板书必须具有抒发的形式美和对内容精要概括的逻辑美。好的板书不但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3.名著阅读。大凡名著,都是一个时代聪明的结晶,这些启迪聪明的典籍,大多是能感动人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的瑰宝,理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应该让经典伴随学生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以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的情操。
4.传统节日。现在不少学生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淡漠了。传统节日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都有着凭吊屈原的主题。人们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把。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这都反映了我们民族重团圆、重亲情、重和谐的情感追求。在这些节日里,应提醒学生以中感受文化的氛围。
让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