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中朗读环节熟悉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18173 浏览:817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新课标在阅读的过程和策略方面,特别夸大要加强朗读,要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把课文中由书面语言和标点符号所体现出来的真情实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的瞬息变化,用语音的高低轻重,用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不同语气朗读出来,并辅以朗读的神态、表情、手势等,深入理解课文表达的全部作用,进而感受作品美妙的语言和动人的情感。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驻足课堂,最美的享受莫过于沉浸在对文学作品的朗读了。当学生启用丰富的想象,调动全身的感官,声情并茂地将一段段静止的文字读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首首和谐的乐曲时,文本之意与读者之情自然和谐共振,语文课最大的亮点便得以凸显。朗读是一门艺术,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感情,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经常朗读语言优美的课文,可以丰富语汇,熟悉句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敏的反应能力。能很好的朗读,无疑是握住了一把开启文学之门的钥匙。因此朗读练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把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摆在了愈来愈突出的地位。
在教学中,我一直很重视学生的朗读,特别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以为朗读应做到以下一些:

一、通读课文,扫除障碍。

每学一课,要求学生先扫除文中障碍,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或者跳读,找出生字、新词,解决生字、新词。然后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大意。再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以读中把握感情倾向,恰当处理感情。

二、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语言的学习,需要在反复诵读,潜心涵咏中增强语感,而语感和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心灵感觉的外在体现。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桥梁,是抒发情感的媒介,是学习祖国语言的载体。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快速读,熟悉生字、理解新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然后细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悟梅花魂中的“魂”是一种什么精神?找出体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语句,学生通过反复读,读重点段,读重点句子,特别是外祖父说的话:“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终于学生在读中明白了,梅花的精神是中华精神的体现,爱梅花就是爱祖国。了解了外祖父的人生经历,理解老人那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如梅花一样百折不挠。

三、角色朗读、领悟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语言是美丽的,语言是需要品味的。引领学生在语言的原野上徜徉,用动听的嗓音、丰富的表情读出世界的缤纷、生活的感悟、独特的自我,赋予语言生命以最亮丽的底色,聆听这样的声音是最美的享受。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浅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的朗读就是通过声音把蕴藏在文字里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悟作者写作的目的,以而受到教育。那么,怎样把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给表达出来呢?那就要在不同语境中采用恰当的语气读。如:《小木偶的故事》一课,要根据本课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捉住文中人物的语言,以对话为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朗读,通过角色朗读去感受、领悟。如:老木匠为小木偶添上表情后的语言,应该用欢快的语气度,突出老木匠的心满足足;小木偶见小红狐撒谎并诬赖他后,对熊说:“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应该用气愤的语气读,声音要高,语速放快,由于小木偶是尖叫着说的;在读小木偶回答小白兔、老婆的答话时,要读出小木偶的伤心和无奈,小白兔的嘲笑,老婆的责备和不解。使学生在读中自主感受出小木偶在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时的内心感受,以而领悟到我们要真诚面对复杂而多味的生活的道理。

四、读想结合、捉住重点句段展开想象读。

真正的读,绝不是孤立的读文本,就句解句,就文解文。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生活的写照,或者说是他生活的一种折射,是作者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的触角不仅要触及上下文相关的内容,更要将它由文本之内延伸到文本之外,让学生理解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由于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悟出文中的真谛。通过联想,由文本内容联系到自己相关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情感,并通过比照,以而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在朗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发挥学生这一特长,让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巨人的花园》一课,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在花园四周筑起围墙,不许孩子们进入花园。冬过春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村子里呈现出生机与活力。而花园里却一片荒凉,没有春的明媚,没有鸟儿的歌声,只有寒冬与他做伴。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童话揭示的道理,我用“边读边想,边想边读”的策略。捉住巨人的体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展开教学。如在想象中比较:巨人回来前,花园里是什么情景?回来后又是什么情景?指导学生读文,用文中的话说,让学生再读文,边读边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揭示童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所以朗读课文不是单纯地把静态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
抓好语文教学的朗读练习,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练习方式,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展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感受语言本身、练习语感的基本方式。总之,语文是有声的艺术。朗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朗读能使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让我们共同努力,再现语文课的书生琅琅,情意浓浓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