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师要学会“难得糊涂”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5402 浏览:17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一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到今天,已经渐成系统。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方向,新的教学理念,更多更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手段,更全面更公道的教学评价系统渗透到课堂中去,以确定其可操纵性。经过实践,笔者发现一种模糊性的教学艺术对迎合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转变语文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
模糊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设计、进行及评价过程中,教师能够“难得糊涂”,以更大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更深地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手段。其具体做法是:

一、教案设计中的“难得糊涂”。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艺术的蓝本。教案设计的好坏,是能否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条件。因此,优秀的教师都善于把教案设计得非常精巧、详尽。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往往把教案设计得滴水不漏,甚至连学生会怎么问、怎么答都有注脚。然而,随着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不断深入,这种“扎好笼子,把学生赶进去”的方式已经越来越被我们所批判,由于我们必须考虑到如此详尽、清楚的教案设计必定会拘束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也必定得不到个性的、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进展。首先,这样的教案设计轻易使教师的教学形成思维定势,以至于为了教学的方便,忽视了教学的主题——学生。其次,教材(课文)的学习,必须使学生介入到其中来,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教学论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课堂才能真正地布满生机,才能取得成效。而设计详尽的教案显然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课堂氛围的。因此,笔者以为,对于教案的设计,教师尽可以大胆一些,尤其是思维灵敏,对教材又有经验积累的教师们,不必写祥案,不必对教学流程、教学环节的进行时间抠得死紧,不要把课堂教学当作走过场。但必须提醒大家的,教案设计的“糊涂”不是说我们不必钻研教材,不必了解学生了,只是把这些都成竹在胸,功夫是在诗外的。
每当课文学习进入第二阶段(即提出疑难,师生讨论)时,我总能感受到教室里鼓荡着的勃勃生气。我在这一阶段试着把教案有意识的抛开,鼓励学生根据自学收获提出本课疑难,然后进行讨论。如在《梳两角辫的小姑娘》的阅读中,学生经过自学提出了:1、张丽看到两角辫帮她推车为什么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这说明了什么?2、当小姑娘说多找钱的时候,张丽要“确信”没有听错,这确信说明了什么?3、张丽第一次见两角辫是“不耐烦”第二次是“怀疑”,第三次是“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三次态度变化可以说明什么?4、课文几次写到张丽的背影,其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等诸如此类的不足。真让人激动不已。假如我未能抛开教案,照本宣科,如何能有如此收获?因此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中,教师重在完善对课堂的驾驭,而教案的设计教师大可“难得糊涂”,切忌细致、完全,粗枝大叶的教案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能展示学生们的思维情况教学论文,由于以学生角度体现的学习情况教学论文可以体现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近况、思维方向,更轻易激起学生们的思索,也使教师能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中的“难得糊涂”

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中,达到师生角色互换,树立学生第一的课堂观念是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时刻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让着学生,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很善于向学生请教。字词理解要请教“谁能帮助我解释?”课文朗读要请教“你觉得可以怎么读?”重点句要请教“谁能帮我读懂它?”练习解答要请教“你以为应该怎么做?”......诸如此类。
笔者也做了此类的尝试。在小学语文十册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对第二自然段中最后一句“少先队员们望着,望着......”的省略号的理解就曾向学生请教。“省略号的作用有三种(引生同说),我们都知道,那么这里的省略号又有什么作用呢?谁能帮助老师?”有学生立即举手,“我能帮助老师,我以为在这里是表示列举的省略。由于这里的省略号可以写成望着,望着,以这一连串的‘望着’中,可以体现少先队员们对总理的无尽的哀思”,又一生举手说:“我也能帮助老师,我以为是表示语意未尽。这省略号可以让我们有想象的空间,少先队员们心里一定在不停地说‘我们敬爱的总理,尽管你离我们而去,但你的身影一直留在我们的心中’。”于是,我要求同学们进行讨论。最后,这两种意见都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我还对这两位学生表示感谢。这时,课堂的思维气氛冲激了起来,学生在讨论中进行了思索,在观点的阐述中练习了说话,课堂效果理想。
所以,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糊涂”,而且要糊涂得巧妙,糊涂得真诚。这样不但不会降低你教师的威信,反而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大进展,课堂效果立竿见影。

三、教学评价中“难得糊涂”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系统一直是一个重评价结果的系统。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样,关注的是学生识了几个字,读了几篇文章,由于那是硬件,看得见摸得着,而对于学生思维、智力、创造性、想象力等软件素质却是不怎么在意,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中。正如著名留美教育家黄全愈教授所提到的,在我们长期的观念中总是以为智力的进展是等同于知识的积累的。为了转变这样一种观念。如今,我们在作业评价,学期成绩评定中都采用了模糊性的评价手段,这是一个进步,但要完全扭转家长和我们的学生对分数的错误熟悉,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观念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模糊的教学评价,主要有语言评价的模糊性和文字评价的模糊性。诸如,在抽生课文朗读之后,不甚理想,教师采用模糊的语言评价:“谁能读得比他更好吗?”对于学生的作业的评价,尤其是作文,可以写上:你应该还能写得更好!能写得更具体些吗?能观察得仔细些,写得更生动些吗?这样的教学评价不但免伤学生的自尊,而且还对学生具有一种鼓励的作用,使学生树立起语文学习的信心,以这样的教学评价充斥的课堂,能使我们的学生一直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旺盛的兴趣。
“水至清则无鱼”,老师们,教学中可要“难得糊涂”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