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13766 浏览:584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所谓“文以载德”就是文学作品要体现正直、向上、积极的思想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深挖课文中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何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以全面进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大自然的联系,正确地处理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地追求人文品质的健全。

一、社会需要人文素质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进展的第一主角,又是进展的终纵目标”。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探讨中心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实验设想”中提出的未来人才素质目标是:具有振兴中华时代使命感;奋斗与实干精神;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意志;工作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解决不足、捕捉信息的初步能力;珍惜时间与注重效率的观念;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上述目标为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依据。21世纪是布满竞争的世纪,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优劣决定于教育,作为基础的、核心的语文教育,应着眼于社会长远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的需要,适应世界上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也就是说:“育人是基础,是第一位的,人通过做事来体现价值,”

二、学生需要人文素质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极力倡导人文教育,1999年11月28日他写信给《语文报》主编任彦钧指出:“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中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极强,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具有“载首明理、表情达意、文道统一”的上风,在塑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小学到高中毕业,贯串始终,对学生影响程度可想而知。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三、教学要培养人文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艺术、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蕴含现代文化精华。人文素质就来自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体现人性、人性、人权和人生,体现人对自然的熟悉和感情。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体现,阅读文学作品可以熟悉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哲学家黑格尔说:“实际上艺术是各民族的最早的教师”;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形象地指出文学是“人的生活教科书”;由此可知,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性是很鲜明的。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只侧重于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以学科教育作用上说,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母语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民族性。’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言,之所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是由于它深深地烙上民族的、地域的、心理的、审美的诸多历史印记,是一种以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人文精神的语言,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学生通过感悟与运用,教师“润物细无声”自然水到渠成。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