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22396 浏览:1041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主要从方言这一语言学视角来切入中国现代新诗,可概述为对方言入诗的诗学考察,重点在于论述方言与现代新诗的复杂关系。方言入诗作为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诗学现象,它一直在一个不断出场与入场、提倡与质疑、诱惑与困惑相互纠缠的语境下艰难浮现。论文主要内容是从一直被遮蔽的方言角度,来重审现代口语诗的发生、转轨乃至演化的全过程;考察方言在这一过程中演变的线索、扮演的角色与担当的历史使命;同时分析它因自身优劣所导致不断论争的各种现象及其内在原因。这一切,实际上已成为这个具有挑战性重要课题的不同侧面。在注重对原始、零碎材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在方言与口语新诗这两端之间搭建较为开阔的学术研究空间。对这方面的思考主要牵涉到很多重要的问题,如文言与口语作为工具相比,在诗性负载层面有何异同;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张力如何产生,其缝隙又怎样弥补。换一个角度,与口语、口语密切相关的、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不居的方言土话,它如何去冲涮、更新日益老化、僵化的旧诗语言系统,如何替口语为文学惟一工具论张目。这样,站在整体意义上的口语基点上,本文通过重审方言与新诗之勾连,既力求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划出一道界线,又通过方言来返观新诗语言的现代性历程。具体的阐述辨析与全文的结构设计相互依托。全文可分为以下二个较为独立的部分,因二部分本身内容的差异与讨论角度的不同,因此也相应纳入上下两编。具体结构安排如下:上篇按历时性这一时间性质的角度,把本课题本身所涉及的历史时段范围内的方言入诗现象,截分为三个小的时间段落来论述,并分别归入第一章至第三章这一整体之中。在具体论述展开过程中,一般的处理模式是先总后分,在总述部分以新诗语言为纲,以新诗流派、诗潮为骨架,清理新诗发展的脉络,突出方言在内的语言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特色、作用、意义,以及方言进入新诗的途径、效果等相关内容。在分述部分则是以个案为主。考虑到原始资料的残缺,在分述部分标举有代表性的诗集或诗人,与习见的论述因角度材料的迥异而有所区别,主要企图以新鲜独特的个案见长。下编的基础是上编,讨论的重点相应挪移到了对本论文各论题所牵涉到的系列问题的解决上,体现了某种宏观性、结构性上的综合思考,这样使上下两篇相互照映|教育论文网|、互为阐述而又融会贯通为一体。下编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方言入诗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学语言背景,方言入诗的审美效果与社会效果,方言入诗与新诗去方言化之间张力形成及实在质渊源等相关论域。具体论题细节如文体优劣比较,歌谣语言影响分析,方言音韵意义与价值评估,方言化与去方言化之消长以及文化认同焦虑与否,等等,这些都将在一个整体性框架中逐一|语文教学论文|展开。上下两篇均可纳入正文范围,在正文前后则分别有导言与余论,为具体详实起见,现把各章各节的内容逐一简述:导言部分主要概述本论题产生的缘起及其原因分析,清理目前学术界相关的研究现状,并试图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估;同时在反思研究条件与背景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在本论文研究对象的预设、方法论的选取与结构安排上所作的综合性思考。论文涉及的若干关键词、本人的代表性观点,在导言中均已贯注其中。第一章从语言学角度梳理由旧体诗到口语新诗的转型过程,以及整个过程中方言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同时把胡适与郭沫若的口语诗创作,作为重点予以阐述。阐述的内容因不能面面俱到而有所偏重,主要集中于他们的代表性诗集,即胡适的《尝试集》与郭沫若的《女神》。两者都是新诗史上影响明显、与新诗语言变革关系紧密的作品集,同时两者也因天生|教育论文网|面貌、风格迥异而影响了以后新诗的不同发展。第二章集中论述新诗语言取向上口语与土白重新刷新、对峙的过程。从口语入诗到土白入诗,又一轮搏弈之路已非对称性地展开。其中内容包括群体流派如新月诗派对土白入诗的集体尝试,也包括不同个体如刘半农、卞之琳对方言话语资源的汲取、调用。在这一章中,除了对个案的选取有代表性外,还首次提出“化土”这一术语,便于在新诗语言的“化古”与“化欧”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视野。第三章则夸大|教学论文网|战争语境对新诗的深刻影响。因开启民智及宣传教育等缘故,新诗语言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知识分子口语化与群众口语化这两种倾向。诗歌的大众化、诗的民族形式因素,使得新诗语言再一次大面积地散文化与口语化;夹杂各地民众方言在内的日常口语,成为战争语境下新诗语言的常态。就当时创作的具体情形而论,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上海方言为基础的马凡陀山歌,以陕北方言为载体的《王贵与李香香》,以及沙鸥以四川方言为语言资源创作的绝大部分方言新诗。以上三章统辖在上篇之中,以下数章则为下篇内容。第四章集中探讨方言入诗潮流中,新诗与歌谣、方言文学的关系。通过方言入诗的文学背景与艺术鉴戒等因素的考察,进一步识辩方言入诗的缘由,以及新诗吞纳方言的文体特质。另外,在作为现代口语新诗研究关键词之一的“口语”概念中,方言入诗本身的口语化与它也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第五章集中将方言入诗放在声音的诗学这一宏大的视野下加以重审,主要目的是从声音的角度探讨方言韵律、音节在新诗中的意义与价值;同时通过具体分析读诗会与诗朗诵及其运动的整个演变过程、意义与得失,来反思它们从语词到声音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对习见的观念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第六章具体论述方言入诗与去方言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两者互动、转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既关系到方言因素在新诗中的去与留,也牵涉到新诗语言风格取向上的雅与俗;另一方面,这一过程既是其正当性论争的主要导火线,还是新诗何去何从的重要环节。新诗的方言化与去方言化,无形中构成一个钟摆现象。围绕这一现象的各种论争此起彼伏,呈现出极为复杂的胶着状态。余论部分以困惑与诱惑相互纠缠这一形象性归纳来收束全文。方言入诗的困惑与诱惑,构成现代口语新诗带有张力的两端,具体偏向依靠于特定历史时期差异性因素的角逐。其中论者对方言入诗积极意义的肯定也蕴含其中。总之,不论是纵的承继与流变,还是横向维度上方言入诗内部的细节展开,现代口语新诗都展示了因语言整体结构上的口语化、口语化倾向而与原生态方言所保持的密切关系。方言入诗,作为一种不可重复的语言与精神资源,它伴随着新诗发生、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至今仍在为新诗的天生|教育论文网|以及诗史的延伸继续作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关键词】:方言中国现代新诗方言入诗口语化去方言化
【论文提纲】:摘要2-6英文摘要6-13引言:缘起、背景与视角13-26一13-19二19-22三22-26上编26-164第一章口语入诗:从潜流到激流(1916-1925)26-75第一节方言入诗与中国新诗的发生26-38第二节正统以立:“口语”与“新诗”38-48第三节打油诗、口语诗与“胡适之体”48-62第四节乐山方言与《女神》62-75第二章从口语入诗到土白入诗(1926-1937)75-120第一节扇形与球面:转轨深化中的多元拓展75-86第二节刘半农:举灯者的足迹86-97第三节土白入诗与新月诗派97-108第四节“化土”:在“化古”与“化欧”之间──以卞之琳为例108-120第三章转折与嬗变:救亡语境下的方言与新诗(1937-1949)120-164第一节驱赶与停留:战争语境下新诗的地域置换及空间性120-130第二节上海方言与马凡陀的山歌130-141第三节自我突围与方言自觉:论沙鸥的四川方言诗创作141-152第四节叩问经典:陕北方言和《王贵与李香香》152-164下编164-275第四章作为背景的歌谣与方言文学164-202第一节歌谣:新诗的语言资源与精神资源164-178第二节方言文学视野下的方言诗178-190第三节口语:现代口语新诗的一个关键词190-202第五章声音的诗学及诗歌史意义202-236第一节土音入韵的现代轨辙与嬗变202-213第二节“读诗会”及其诗学价值213-225第三节“新诗中的新诗”:论朗诵诗及其运动225-236第六章方言入诗与去方言化236-275第一节新诗集版本变迁中的方言因素236-245第二节新诗方言化写作与普通话写作及其消长245-259第三节方言入诗的正当性辩难与认同焦虑259-275余论:困惑与诱惑275-282附录:方言语境下的现代诗人地域分布概况282-294参考文献294-308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308-311后记311-3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