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旅行”——“新批评”中国化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16719 浏览:713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批评”从20世纪20年代末传入中国,一度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在中国现代批评史上占重要一章。但这一西方外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并未化中国,而是快速被中国化。本文将“新批评”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语境下进行考察,深入分析“新批评”中国化的内在动因,系统梳理“新批评”中国化的学术路径,以见出在历史的视角下“新批评”中国化的丰富性与立体感。同时,以“新批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为关切点,描述中国文论在接受“新批评”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揭示“新批评”的中国化给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范式重建带来的意义与价值。第一章考察“新批评”中国化的创生动因。“新批评”得以实现中国化的内在动因在于“新批评”文论范畴与中国古典文论范畴的同质性。其中包括文本观的相合,语义观的相似、修辞观的相近,批评方法的相通。第二章考察“新批评”中国化的传播路径。“新批评”在中国的“理论旅行”通过三种路径实现:一是“新批评”在中国的实践,主要是梳理瑞恰慈与燕卜荪在中国直接思想传承过程;二是“新批评”在中国的译介,即在整理译介历史的基础上讨论翻译角度的“误译”;三是“新批评”在中国的研究,即在中国语境下对“新批评”的重新解读。第三章考察“新批评”中国化的学术影响。“新批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表现在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教学等方面。“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在文学观念上唤起了从语言载体论到语言本体论的中国学术语言意识的自觉;在文学创作上实现了从词句模仿到诗学重建的创作革新;在文学教学上实现了从观念教育到实践教学的方法转换。第四章考察“新批评”中国化的话语误读。“新批评”在中国的话语误读,有文学观念上的,也有具体范畴的,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超越性阐释,本章着眼于“新批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四个观念的误读来进行分析:“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误读;“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的误读;“反讽”的误读;“文本细读”的误读。第五章考察“新批评”中国化的理论建构。这部分着重于研究“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在理论范式、观念、方法上建构的一套中国化的理论形态,这是“新批评”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新批评”中国化所引起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建构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第二个层面是中国现代新诗理论的建构。“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学派虽已衰落,但其思想方法对西方文学理论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仍有深远影响,在后理论时代研究“新批评”的中国化问题,有利于纠偏中国文学批评对“新批评”的误解,正视“新批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完善当前的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和文学教学,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新的观念与范式,提供参考与鉴戒。【关键词】:“新批评”中国化“理论旅行”误读范式
【论文提纲】:摘要5-6Abstract6-11绪论:研究对象、现状与主要内容11-24一、研究对象11-18二、研究现状18-20三、研究的主要内容20-24第一章:"新批评"中国化的创生动因24-35第一节:文本观的相合24-27一、"文学本体论"与"文质论"24-26二、"客观对应物"与"意象说"26-27第二节:语义观的相似27-29一、"含混"与"复意"27-28二、"语境"与"语境"观28-29第三节:修辞观的相近29-32一、"隐喻"与"比兴"30-31二、"张力"与"兴趣"31-32第四节:批评方法的相通32-35一、"细读法"与"六观说"32-33二、"细读法"与"熟参"33三、"细读法"与小说评点33-35第二章:"新批评"中国化的传播路径35-79第一节:实践:"新批评"思想的直接性传承35-47一、"理解"与"传播":瑞恰慈在中国的思想传播实践及影响35-41二、"教学"与"创作":燕卜荪在中国的教学传播轨迹及影响41-47第二节:译介:"新批评"理论的规模化翻译47-60一、"历史"与"归纳":"新批评"译介史梳理47-55二、"误译"与"语境":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规约55-60第三节:研究:"新批评"观念的中国化解读60-79一、"历史"与"归纳":"新批评"研究状况述评61-73二、"过滤"与"语境":文化语境对文学研究的影响73-79第三章:"新批评"中国化的学术影响79-100第一节:从语言载体到语言本体的语言自觉79-85一、语言自觉:"西学东渐"背景下语言意识的觉醒79-81二、本体建构:语言转向条件下文学本体的倡扬81-83三、价值重建:后现代语境下的价值判定的重建83-85第二节:从词句模仿到诗学重建的创作革新85-93一、智性化·非个人化·荒原:新月派对"新批评"的引进与模仿85-88二、本体论·现代化·戏剧化:九叶诗派对"新批评"的继续与扬弃88-90三、语象·主义·心理倾向:朦胧诗派对"新批评"的参照与发展90-93第三节:从观念教育到实践教学的方法转换93-100一、观念化:中国大学文学教学之弊93-95二、实践性:"新批评"教学方法的引进与接受95-96三、中国化: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文学教学转换96-100第四章:"新批评"中国化的话语误读100-120第一节:本体论与主体论100-106一、"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本义101-102二、"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误读102-105三、"内部研究"与中国文论"向内转"105-106第二节:批评标准与批评对象106-109一、"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的本义106-107二、"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的误读107-108三、误读与中国文学批评文化语境的转换108-109第三节:结构原则与修辞手法109-114一、"反讽"的历史溯源109-110二、"反讽"的"新批评"解读110-111三、"反讽"的误读及中国化的意义扩张111-114第四节:文本细读与感悟介入114-120一、"文本细读"的本义114-115二、"文本细读"的误读115-118三、"文本细读"对当前文化研究的启示118-120第五章:"新批评"中国化的理论建构120-135第一节: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120-126一、文学观念的现代阐释120-122二、语义理论的现代解读122-124三、修辞方法的现代更新124-126第二节: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建构126-135一、"新诗现代化"理论的构筑126-130二、现代"解诗学"思想的重建130-135结语:后理论时代"新批评"在中国的鉴戒意义135-137参考文献137-14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44-145致谢1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