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方式为趋向:中国变革探讨(1915—1927)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12123 浏览:471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915年——1927年的大学变革,长期以来,未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研究。作为中国大学教育现代化历程中由日本转向美国的一个重要转折性变革,其“寓师范教育于大学”、董事会制度、选科制和学分制、学生自治制度、大学推广教育活动等都值得研究。可以说,对这一阶段教育变革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变革具有深刻的启示和鉴戒价值。为此,本文以国立东南大学作为研究这时期大学变革的切入点,通过对这所大学办学体制的考察,力求以点带面阐明这时期大学变革从学习日本转向美国的外部环境、使之发生转变的媒介、变革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说明美国大学模式对这场改革的影响及其成效,从而为当前的教育变革提供鉴戒和启示。1915年,几乎与新文化运动同时,大学的教育开始了新的变革探索,清末派到美国留学的学生,成为熟稔美国教育思想的一代,这个群体逐渐形成,并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陆续学成回国,进入大学发挥中心作用,直接促成中国大学由日本转向美国。他们对杜威思想的追捧,使中国大学变革直接在实用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时期大学以美国办学模式进行的办学体制变革,主要有:1、在领导管理体制上,形成董事会制度、校长负责制和教授治校相结合的大学运行机制;2、在学生管理制度上,实行学生自治和男女同校;3、在大学教学制度上,提出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实行以学分制为教学管理模式、以主辅修制为特点的选科制度;4、大学的职能得到拓展,大学建立了科研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推广活动,发展了大学的科研、服务职能。这一系列的变革使大学体制得以根本的改造,美国式的办学体制,其性、社会性的特性在中国大学中得到广泛的体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在追求教育目标上的分歧,美国新人文主义对杜威实用主义的批评,也影响到中国大学对现代大学精神的理解。《学衡》直接以反思实用主义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大学变革的面目而出现。它不仅反映了与实用主义思想碰撞的美国新人文主义思潮对中国留美学生文化观的影响,也反映了20年代前后中国教育变革本身人文与功利两种思想的冲突。引进国外经验与保存本土文化是这一分歧的焦点,东南大学是代表这种变革流向和分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大学。回溯和检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大学变革,本研究以为|教育论文网|中国大学变革的关键在于:1、形成治校的管理机制;2、培养通专并重的人才;3、力戒急功近利;4、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关键词】: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5-6英文摘要6-7导论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7-17第一章从清末到民初:以日本为模式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17-24一、甲午战争与以日本为模式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17-21二、日本模式下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21-24第二章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文化氛围与中国教育模式的转换24-52一、美国文化投资政策与庚款留美学生群的崛起24-31二、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向与留美学生教育文化观的选择31-42三、新文化运动和仿美环境的渐趋形成42-45四、留美学生与国立东南大学的兴起45-52第三章美国模式的办学体制的建构52-121一、形成校长负责制下的“三会制”和董事会制相结合的内部领导体制52-65二、现代大学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学生自治会和男女同校65-84三、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以主辅修制为形式的选科制度84-92四、大学职能的拓宽和发展92-121第四章来自美国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学衡派对大学变革中外来化与本土化的思考121-141一、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在中国121-126二、学衡派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批评126-133三、学衡派的主要教育主张及评价133-141结论20世纪20年代前后大学变革的特点与启示141-157一、大学变革的主要特点:社会化与化141-144二、变革的启示144-1571、形成的管理机制,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原则144-1462、培养通专并重的人才,是现代大学课程体系变革的主要方向146-1493、急功近利是中国高等教育变革最应力戒的心态149-1534、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中国大学变革中必须正确面对的问题153-157附录一157-166附录二166-173后记17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