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满意度听障青少年依恋和生活满意度联系:自尊意义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8106 浏览:250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本研究考察了听障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自尊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另外,自尊在父亲依恋与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中起部分作用。同样,自尊在同伴依恋与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中也起部分作用。这说明,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均能直接或间接通过自尊影响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而在母亲依恋中却无此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多重依恋关系理论。
关键词 依恋 自尊 生活满意度 作用
分类号 G762
1 问题提出
依恋是儿童渴望与其他个体保持持续的亲近关系,以获得安全的一种情感联系。它既是一种心理结构,也是一个心理过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是自我概念的评价成分,包括了积极或消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对自我评价结果的一种态度。依恋与自尊之间有密切的关系。Sandoval(2008)发现安全型依恋与自尊和乐观主义积极相关并能够起到预测作用。另外,Greenberg(1983)关于同伴依恋的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对同伴的依恋与自尊有显著的正相关。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经历质量的认知评价。这些评价包括个体对事件、精神状态的情绪反应,以及他们对生活不同方面(如,职业和教育活动)的满意度判断。有研究发现,在人口变量、自尊、社会支持和人格特质等因素中,自尊是生活满意度的最佳预测指标之一。Civitci等(2009)考察了自尊在孤独和生活满意度间的调节作用和作用,发现自尊在两者间仅存在作用,而没有调节作用。另外,Borg等(2008)对6个国家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考察,发现健康、高自尊和缺乏焦虑均与高生活满意度有关。当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受损时(如,健康水平下降和缺乏料理生活的能力),高自尊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近年来,也有研究探讨了依恋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例如,Shahyad等(2011)考察了依恋和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依恋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相关,且依恋对生活满意度有直接的和间接的预测效应。
但目前,对依恋和自尊与生活满意度三者间的关系却没有直接的探究。自尊是依恋研究中常见的变量。Erol等(2013)曾对演员间搭档关系的满意度进行考察,发现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均能通过搭档间的自尊来影响关系满意度。另外,Emmanuelle(2009)证明青少年的父亲依恋能通过自尊影响其职业的选择决定能力。本研究拟考察听障青少年自尊在依恋与生活满意度间的效应作用。听障者是社会中不可忽略的群体,但由于听力的丧失导致其与正常群体间存在隔阂,被孤立,形成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而且,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听障青少年正经历着较大的生理心理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而且校园环境使听障青少年面对学业、生活、人际等各方面的问题时,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负性情绪反应。本研究拟通过探究听障青少年群体中自尊在依恋与生活满意度间的效应作用,以揭示听障青少年的特殊心理特征和行为反应方式。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个人感、归属感、使命感、成功感。依恋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关系,是个人安全感、个人感、归属感之源,它具有代际传递性,因此,我们预测听障青少年对父母、同伴的依恋可以转化为对自身的肯定,进而影响其生活满意度。
2 方法
2.1被试
对147名听障青少年进行调查,有效问卷为134份。所有听障青少年均来自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江门、深圳、东莞、番禺、台山和中山)的小学六年级到高二学生,男生71人,女生63人,年龄在10—22岁间,平均年龄为15.27±

2.40岁。

2.2研究方法

被试完成三份问卷:Arm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的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修订版(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Revised,IPPA—R)的中文版,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的中文版,和Huebner(1994)编制的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action Scale,MSLSS)的中文版。测试时,每个被试独立完成三份问卷,如遇到不清楚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举手,手语老师会给予一定的解释,问卷完成顺序在被试问平衡。

2.1听障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程度

使用IPPA—R测量听障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程度。IPPA以Bowlby的依恋理论为基础,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相对应。其中文版由张咏梅等(2006)修订翻译。该量表包括母亲、父亲和同伴依恋3个分量表,共75个项目(每个量表各25个项目)。要求被试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3.2自尊的效应

3.2.1父亲依恋为自变量的效应考虑自己与依恋对象的关系,为每一描述这种关系的项目的符合程度评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另外,各个分量表又分别从信任、沟通和疏远三个方面来评估青少年的依恋关系,适用于12—20岁青少年。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非常理想:总的依恋程度Cronbach α为0.93,父亲依恋Cron-bach α为0.83,母亲依恋Cronbach α为0.86,同伴依恋Cronbach α为0.85。

2.2听障青少年的自尊水平

使用SES对听障青少年的自尊进行测量。该量表共10个项目,要求被试为每一项目描述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分数越高说明被试的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自尊量表的Cronbach α为0.67,可以接受。

2.3听障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使用MSLSS测量听障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其中文版由张兴贵等(2004)翻译修订,该量表包括家庭、友谊、环境、自由、学业和学校满意度6个因子。本研究中6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分别为:家庭满意度0.81、学校满意度0.85、友谊满意度0.73、学业满意度0.73、自由满意度0.27、环境满意度0.59。由于自由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的内部一致性水平太低,因此不作继续探讨。
3 结果分析

3.1相关分析

各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相关见表1。除了母亲依恋与自尊之间以及自尊与学校满意度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外,其他变量间的两两相关均显著。基于以上结果,母亲依恋以及学校满意度不再纳入继续探究的范围。
相关分析表明,父亲依恋和自尊分别与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以及学业满意度的相关显著,符合效应检验的条件。因此,以父亲依恋为自变量,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以及学业满意度为因变量,分别进行自尊的效应分析。具体的步骤如下:(1)以父亲依恋为自变量,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或学业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2)以父亲依恋为自变量,自尊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3)以父亲依恋(第一层)、自尊(第二层)为自变量,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或学业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自尊在父亲依恋和家庭、友谊、学业满意度中均起到部分作用。其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8%、22%、和12%。也就是说,父亲依恋既能直接影响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也能通过自尊分别对它们产生间接影响。
3.

2.2同伴依恋为自变量的效应

相关分析表明,同伴依恋和自尊分别与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以及学业满意度的相关显著,符合效应检验的条件。因此,以同伴依恋为自变量,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以及学业满意度为因变量,分别进行自尊的效应分析。具体步骤与父亲依恋为自变量时相同。由表3可知,自尊在同伴依恋和家庭、友谊、学业满意度中均起到部分作用。其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3%、13%、和11%。也就是说,同伴依恋既能直接影响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也能通过自尊分别对它们产生间接影响。
4 讨论

4.1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

本研究发现,听力障碍青少年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间有显著的相关。依恋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孩童时代与看护者(主要为父母)的依恋体验会影响其后在众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发展。这也就解释了本研究中听障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均与同伴依恋有显著相关的结果。这也与目前健听青少年的源于: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依恋关系结果一致。听障者由于生理缺陷,有较重的自卑心理。自卑容易使听障者离群、孤立、丧失自信和缺乏荣誉感。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听障青少年的早期依恋关系与后期同伴关系的形成有关,因此,对于听障者来说,早期父母的依恋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父母依恋关系将有助于听障青少年跨越自卑的心理,正确对待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形成融洽的社会关系。

4.2自尊在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和生活满意度中的效应

本研究发现,自尊仅在父亲依恋,同伴依恋与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中有作用,而在母亲依恋中却无此作用。虽然单一依恋理论认为,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对其他依恋关系的建立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儿童与母亲有较高的安全性,那么他与父亲及其他人也容易建立具有相同特质的依恋关系。但是多重依恋关系理论认为儿童可以与不同环境中的成人建立不同的依恋关系,由于依恋对象扮演角色的功能不同,依恋关系所产生的环境不同,因此这些依恋关系间不必具有一致性。例如,大部分婴儿在伤心或惊叹时,会喜欢与母亲为伴,而父亲则经常被视为玩伴。另外,有研究发现教师一儿童依恋在预测同伴社会能力时的能力显著强于母子依恋。因此,本研究发现,自尊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作用不同,支持了多重依恋关系理论。
那么,为什么自尊在母亲依恋和生活满意度中不存在效应,而在父亲依恋/同伴依恋与生活满意度间均存在效应?母亲倾向于管理和组织儿童社会生活。尤其在中国的家庭中,出现了“严母慈父”现象。无论在现在还是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均处于缺失状态。母亲教育的典故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一直广为流传,但目前却未见任何有关父亲教育的典故。在举行家长会时,往往是“妈妈聚会”,很少见到父亲出席。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照管程度较高,因此,孩子与母亲间的冲突也较多。尤其在青少年期,因学业问题、生活安排问题,往往导致孩子与母亲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对于听障青少年来说,其情感是脆弱的,体验是深刻的,与母亲的冲突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自卑感,并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和错误的衡量自己的能力,从而限制了自身能力的发挥,并最终导致失败。而这种失败的结果又形成一种消极反馈,进一步印证了听障青少年对自身自卑的认识,使自卑感在其内心根深蒂固。因此,即使听障青少年对母亲存在着强烈的依恋倾向,但是却很难通过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提升自身自尊水平,从而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的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而且,当孩子在受到母亲责骂后,父亲的拍抚或安慰的话,能让孩子从与母亲的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可见,父亲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朋友的角色安慰、抚平孩子心中的不安情绪,能成为诉苦的对象。因此,本研究发现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均能一致的直接或间接通过自尊影响生活满意度是合理的。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主要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在寻找自尊的过程中,个体常常被眼前的不足与缺点蒙住眼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很失望,产生深重的耻辱感,这对个人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父亲倾向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与缺点,从而体验自己的价值。而朋友则作为一面镜子,让孩子通过对比,知道自己在团体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体会自身的价值。因此,无论对父亲的依恋还是对同伴依恋,均能提升自尊水平,并提高听障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 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