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学习:贵州省黎平县九龙寨个案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7353 浏览:213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学习。亦即探讨侗族大歌的特点;调查侗族大歌在村寨、小学、中学、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侗族大歌本科班中的传承,以及村寨的歌师、村民、学校的校长、教师对侗族大歌现存传承与学习方式、发展趋势的看法和建议,并深入分析村寨传承和学校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变化,及其对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最后归纳分析上述研究结果,作为侗族大歌及其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参考。本论文采取质性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探讨、田野调查和访谈。研究对象采“立意取样”,民间部分以贵州省黎平县三龙地区的九龙寨为主要观察村寨,以当地歌班和歌师为研究对象;学校部分以黎平县三所省级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的小学、中学和贵州师范大学在黎平的侗族大歌本科班为研究对象。资料收集时间为两个月,收集的方式包括田野调查、访谈、观察记录。资料收集具体包括:1.文本资料,如文献、访谈、观察的记录;2.音像资料,如照片、录像、录音。所有研究资料通过记录、编码、分类、比较等程序进行资料分析。基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形成以下见解:1.侗族大歌传习的特点:侗族大歌的产生和传习与村寨文化密切相关:村寨建筑中预留的公共空间是大歌传习的场所:节日习俗、宗教崇拜为大歌展演提供广阔的舞台;婚嫁联谊是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目的。在其传承体系中,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民俗习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当今民间传承所碰到的问题:由于外出人口增多,歌班数量减少;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教育的普及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大歌的教育功能淡化,歌师的地位受到挑战,教歌的积极性受损:在文化交融过程中,休闲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导致民俗活动衰减。三者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侗族大歌的传承。3.当今学校传承所碰到的问题学校如今是侗族大歌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但目前学校缺乏师资和有效实用的教材,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学校环境脱离了原生语境,致使侗族大歌的本原功能和意义缺失,音乐性和艺术性凸显,并逐渐走向舞台化。在如此现况下,建议政府和民间加强对民俗活动的宣传、保护和推广让侗族大歌有生存的空间;对歌师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扶,保证歌师队伍的存在;发展侗族大歌主题的旅游项目,扩大就业,吸引外出者回乡,重新组建歌班;舞台表演中加入文化展示的内容,尽可能让舞台上的侗族大歌“神”、“形”兼备。【关键词】: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6-8ABSTRACT8-13第一章绪论13-31第一节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3-22第二节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22-23第三节研究方法23-29第四节研究范围与限制29-30第五节名词解释30-31第二章侗族、侗族大歌及黎平县概述31-55第一节侗族分布概况及其特点31-39第二节侗族大歌及其特征39-51第三节黎平县概述51-55第三章侗族大歌在村寨里的传承——以九龙寨为例55-77第一节九龙寨的概况简介55-60第二节寨内歌班的练歌情况与歌师情况调查60-65第三节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65-69第四节侗族大歌村寨传承与学习的变化与问题69-77第四章侗族大歌在学校的传承——以三所中小学及本科班为例77-95第一节侗族大歌在中小学的传承方式与发展情况77-86第二节地方与高校联合办学的侗族大歌本科班86-88第三节侗族大歌学校传承与学习的变化及问题88-95第五章结论与建议95-107第一节结论95-103第二节建议103-107参考文献107-112附录112-156附录一贵州侗族调查纲要113-116附录二村寨访谈记录116-125附录三学校和本科班访谈记录125-137附录四B中学侗族大歌校本教材节选137-146附录五九龙寨村委会资料146-148附录六侗族村寨建筑图片148-151附录七侗族民俗图片151-152附录八村寨歌班图片152-154附录九侗族大歌在学校154-155附录十舞台上的侗族大歌155-156后记156-15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