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岩洞嘎老文化传承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16714 浏览:714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嘎老”汉译称为“侗族大歌”,是南部侗族地区特有的民间多声部合唱形式。作为侗家的文化符号之一,其内涵博大精深,伴随着侗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一路走来,是一种独特且蕴涵民族精华的具有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嘎老”的核心功能就是文化传承,独特的传承方式和文化内涵塑造了一代代侗家人及其特有的民族性格,这也正是侗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所在。如今,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根在岩洞侗乡土壤中仍倔强延伸,虽经时代洗礼而活力犹存,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典型的侗家人“活”的文化样态,其传承是成功的。这些强烈吸引着笔者想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考察其传承的动因及具体运行机制,分析其传承的存在价值(教育功能),既而进一步思考中国各民族如何成功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力求从其“活”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总结出民族文化得以成功传承的普适性规律,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永续发展。本文共分五章,内容设计拟突出“求事”与“求是”两个方面。“求事”主要是笔者通过多次进入侗族聚居地,以岩洞村为调查地点,对这种民间多声部合唱形式—“嘎老”,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田野考察工作,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尽可能完整地概括出嘎老文化传承的具体内容与文化变迁。“求是”,则重点分析、把握了嘎老传承的本体构成、嘎老传承模式、嘎老传承的教育功能,基于教育人类学的思考,勾画|语文教学论文|出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一般性规律及其应对之策。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嘎老文化传承第一村—岩洞村的概况。通过文化生态系统视角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和描述嘎老传承第一村—岩洞村。宏观层面包括岩洞村的自然地理、历史渊源等方面的情况;而微观层面涵盖岩洞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两个层面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嘎老文化传承赖以依存的文化生态系统。第二章:岩洞嘎老传承的本体构成。通过笔者在该地区的多次田野考察为依据,对“嘎老”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对岩洞嘎老的种类构成、音乐形态、唱词特征进行了收集、记录和整理,以期更真实、更客观、更正确地向外界展现岩洞村嘎老传承的本体构成及特征。同时,从音乐人类学的视阈对岩洞嘎老的音乐形态进行了文化方面的理论,使之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音乐形态分析,而是具有较强文化印刻表征的客观音响秩序存在形式。第三章:岩洞嘎老传承模式的田野考察。在岩洞村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中发现,嘎老的传承虽在乡间仍系统严密,但就传承渠道而言,早已超越了乡土社会和族群地方文化而与当代社会大背景密切结合,在原生传承主干之上又发展演变成其他传承模式,即师徒传承、鼓楼对歌传承、文艺表演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本研究将前两者称为“传统传承”,而后两者则称为“现代传承”,并将这四种嘎老传承模式分别从传承目的、传承内容、传承过程、传承特点等几个方面作深入具体地描述和解析,以期全面解读岩洞嘎老在当代语境中的文化传承选择机制。第四章:岩洞嘎老传承的教育功能。以岩洞嘎老传承的具体而深入的田野考察为研究背景,通过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从师徒传承、鼓楼对歌、文艺表演和学校教育四种不同传承形式的维度着手,深入探讨现今嘎老“四维一体”文化传承模式所发挥的各自独占|语文教学论文|的传承价值,即教育功能,从而实现着人的社会化与文化化。第五章:嘎老文化传承的现代思考。通过教育人类学的相关理论阐释,分析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本质动因,提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般性规律,即民族文化传承必须满足人的需要、必须通过文化选择与教育适应来实现。进而提出对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应对之策。即,要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确保传承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要素”;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要素整合”。综上所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以实践性把握为载体的社会活动,是以传统文化的现实性适应为基础的。只凭借“纸上谈兵”的空想而提出一些对策办法,并不能解决民族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更不能对其传承提出实用价值较高的策略。因此,我们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和特点、传承价值、民族成员的主体需求,寻找出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如何协调平衡,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确当|教学论文范文|代传承存在普适性的内在规律和必要条件。这些问题的分析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只有深入民族地区,运用人类学方法进行调查,才可能得到答案。【关键词】:嘎老侗族大歌文化传承教育人类学
【论文提纲】:摘要2-5Abstract5-14绪论14-32一、问题的提出14-16二、概念界定16-20三、研究现状20-25四、研究设计25-30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30-32第一章嘎老传承第一村——岩洞村32-66第一节岩洞村的历史渊源33-41一、岩洞村的自然状况33-36二、岩洞村的历史渊源36-41第二节岩洞人的物质生活41-45一、社会生产41-43二、衣食住43-45第三节岩洞人的精神生活45-66一、管理组织46-49二、节日习俗49-54三、语言文字54-57四、婚姻形态57-61五、宗教信仰61-66第二章岩洞嘎老传承的本体构成66-125第一节岩洞嘎老的种类构成66-76一、概念界定66-71二、种类构成71-76第二节岩洞嘎老的音乐形态76-110一、旋律77-81二、节奏节拍81-87三、调式87-92四、结构92-98五、声部98-110第三节岩洞嘎老的唱词特征110-125一、结构特征110-113二、韵律特征113-116三、衬词特征116-125第三章岩洞嘎老传承模式的田野考察125-183第一节师徒模式的传统传承125-141一、传承组织—歌班126-132二、传承主体—歌师132-136三、传承过程—聚众习歌136-138四、传承方法与特点138-141第二节鼓楼对歌模式的传统传承141-150一、传承方式—"请姑娘"、"吃相思"142-144二、传承过程—聚众竞歌144-149三、传承方法与特点149-150第三节文艺表演模式的现代传承150-163一、传承组织—文艺表演队151-153二、传承过程——表演展示153-160三、传承方法与特点160-163第四节学校教育模式的现代传承163-183一、幼儿园163-168二、小学168-173三、中学173-180四、传承方法与特点180-183第四章岩洞嘎老传承的教育功能183-245第一节个体行为塑造功能184-204一、人文知识的获得185-193二、自我概念193-201三、多声性艺术思维201-204第二节群体社会维系功能204-219一、社会控制204-210二、生命礼节210-214三、群体意识214-219第三节多元文化适应功能219-231一、文化认同219-226二、文化自觉226-231第四节学校教育选择与再生功能231-245一、对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232-239二、对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239-245第五章嘎老文化传承的现代思考245-269第一节有关两种不同的嘎老文化传承观245-250一、传统嘎老文化传承观245-247二、现代嘎老文化传承观247-250第二节嘎老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启示250-257一、文化传承是满足人的需要过程250-252二、文化传承是文化选择过程252-254三、文化传承是教育适应过程254-257第三节民族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257-269一、岩洞嘎老民族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257-260二、确保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要素"260-265三、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要素整合"265-269参考文献269-277附录277-332一、访谈提纲及内容277-281二、考察方案281-287三、岩洞嘎老曲目精选287-326四、田野调查图片选登326-33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科研项目332-333后记333-33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