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意象古诗鉴赏中意象和意境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31080 浏览:1442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仅需要重视诗歌知识的积累,而且还要在教学中重视赏析思路的培养。而要理清思路,就要抓住构成诗歌的最基本的要素——意象和意境,唯有打开意象和意境之门,方能披文入情,进行鉴赏。

一、理解意象的概念及含义

所谓“意象”就是以“象”寄予的艺术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形象。分开来谈,“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它们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表现诗人情感的载体。简单点说就是情中景,情中物,情中人。客观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明显的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打上了诗人的情感烙印,它们就不再是客观物象了,而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意象。如:松梅竹菊、明月美酒、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光山色、大漠孤烟……
由此来看,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基础,从物象到意象是诗人的艺术创造。例如:“蝉”、“柳”、“月”是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物象,可是当它们被柳永写入《雨霖铃》词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它们就成了用来表达离别伤感之情的意象了。再如:“山”、“鸟”、“雪”等普通物象,当它们进入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它们就已从物象变为融入诗人情感—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在中国诗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正是由于有许多物象被文人骚客经常使用,来寄托情感,抒发悲愤,因此它们已经形成了具有固定含义的意象。如表达送别类的意象:杨柳、长亭、南浦、酒等。早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将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依依惜别之情融合在一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就是用“酒”这一意象来书写离别之情的。还有表达思乡类的意象:月亮、鸿雁、捣衣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用“明月”寄托乡思的典例。又如:“菊花”代表高洁,“松梅竹”“岁寒三友”是坚强不屈人格的象征,“杜鹃”意象表示悲凉凄苦情怀,“春”意象象征温暖、生命兴盛,“秋”意象象征万物凋零、年华流逝、失意人生等。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很多,意蕴丰富,一个意象的含义也不是固定的,要准确理解意象含义,还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及语境。

二、意境概念

“意境”的“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神思天外,写出庐山瀑布壮美与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热爱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可谓情与景高度统一。

三、明确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是整首诗营造的境界。如果把意象比作闪亮的星星,那么意境就是茫茫的夜空;意象是美丽的花朵,意境就是生机盎然的春天。结合具体的诗歌来谈,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用明月、清泉等意象构成了清新空灵宁静幽远的意境。还有马致远的《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等冷落衰败意象构成萧瑟悲凉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孤独凄冷的意境。

四、架通意象与意境的桥梁

诗歌虽然由意象和意境构成,但由于它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在意象和意境的组合中省略了很多连接的词语,因此在鉴赏的过程中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例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就是一副形象生动的游子早行图,荒村野店中,旅客被鸡鸣声唤起赶路,天空还挂着一弯残月,板桥上覆盖着层层白霜,印下了早行人的足迹。再如鉴赏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可以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诗人登高远眺,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落叶纷纷而下,滔滔江水滚滚而流。诗歌境界阔大,但画面特点萧瑟凄冷,诗人触景生情,不由得悲由心中而生,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
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诗歌。要准确把握诗歌主旨,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就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柳宗元的《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表面写诗人溪居的闲适、惬意,但只要联想到诗人被贬的经历,就不难看出,诗人是不怨而怨,借诗歌来表达自己有才遭贬而不被重用的悲愤之情。
再者,鉴赏诗歌时,可以通过想象再造形象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例如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几句,就会有一幅在飒立秋风中残破茅屋前,一位老人倚仗独立,满目焦虑和无奈的画面浮现在眼前。通过这种再造想象,就可以感受到诗人痛苦凄凉的心境,就不难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是建立在诗人凄惨的厄运上的。
总而言之,鉴赏古诗词就要抓住意象和意境,并借助想象和联想还原画面,再造形象,把握主旨,品味情感,完成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作者单位:陕西蓝田县孟村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