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培养学生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革新能力大专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23124 浏览:992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大家知道,任何新思想、新发明都源于不断的质疑设问。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尤其是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倡导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然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因此原本丰富生动的历史,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学生产生“厌史”情绪就在所难免了。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呢?

一、创设环境、情境,使学生敢问、乐问

我们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往往都提不出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胆量小,要面子,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会招致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老师的挖苦讽刺,不敢提问;二是学生学习习惯未养成,根本就不能发现问题,提不出问题。前者是心理因素所致,后者是能力因素所致。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胆量,多让学生发言、表现,善于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克服胆怯心理,从而树立自信心。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注意总结提问题的方法、规律,适时点拨、引导,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深刻领会和掌握了历史知识,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善问

随着学生提问积极性的提高,他们敢问、爱问,但个别学生在提问时,不加思考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题的质量不高。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问,而且要有所创新地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竭力改变那种教师不停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例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假设,不少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下列问题:如果没有“天京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运动会成功吗?如果光绪皇帝手中有实权或袁世凯早死几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能保住吗?
作为教师,不要认为学生提的问题总是幼稚、可笑,其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在他们不断发问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许多著名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另一方面,师生共同解疑释惑的过程,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断得到训练的过程,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过程。

三、开拓学生视野,教师做好问的示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教材观点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将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观点和史学研究的新动态提供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大胆设疑,以便引起学生的思索、争议,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出他们的新观点、新见解。如在讲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时,课后有一道习题:关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几种说法(略),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我先布置学生查阅、准备资料,然后再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虽然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发言有些略显幼稚,但通过他们的讨论,我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又如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对孝文帝的评价”这个问题,学生根据他们查找的资料积极发言,我也向他们介绍自己的一些看法,尽管学生不能圆满地解决问题,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能极大地启发学生,开拓其视野。
但是我们在引导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①提问要适度。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避免设问过简、过难或过偏。②提问要系列化、多层次。教师应设置有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系统,使学生的思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不断深入,由此及彼,才能从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吃透教材。③注意启发学生质疑。教师不仅要自己提出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质疑。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自觉地质疑,最后走向解疑。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传播了知识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还可以让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