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学中兴趣与革新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7106 浏览:225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在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创新中提高。
关键词: 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使其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画图”中,先给学生演示画一棵光秃秃的树。问学生:“大家看到这幅画想到了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想到了冬天。”继续问:“冬天很冷,树木凋零,下面我教大家一个魔术把冬天变成春天好吗?”一下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接下来教学生如何使用画图工具,每位学生都在认真地学。我在巡视过程中,不时有学生说他们很快就掌握了画图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最后学生给我展示了自己画的春天,他们画得都很不错。

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在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把一学期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比如教学中有一节内容是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和臼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一张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张贺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时,重点难点突出,而且授课的过程就是制作贺卡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容易疲劳,也容易形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如果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操作、尝试、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有自身缺陷,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会造成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同提高。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育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这种低效率的教育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及知识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的,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组成结构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亲手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并经常从网络下载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鉴赏美、体验美,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在创作计算机作品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看成一门必修课,为学习、生活服务,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不能长久,自制力相对成人而言比较差的特点,因此他们对游戏和娱乐很容易“着迷”、“上瘾”,而对于打字、绘画、贺卡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任务却兴趣不浓。如果教师长时间要求他们打字、绘画、搞设计,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要提高兴趣,教师就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适当安装一些益智游戏,让学生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要求,必须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玩游戏,这样既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真快速地学习,又让学生有机会娱乐,让学生既会玩又会学。
要上好计算机课,教师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设计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的课程,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删掉一些过时的、被淘汰的知识,添加一些相应的新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是一门充满情趣和魅力的课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