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教学过度理由探析与对策尝试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26090 浏览:1189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浅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可事实上,很多教师无知地肢解文本,将文本整体之美剖解得支离破碎;很多老师过深挖掘课文,不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以深度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很多老师并不注重文本的核心价值,无度地补充材料,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失去了文本应有的价值取向。诸多教学行径,最终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偏离了航向,陷入了泥潭,无法自拔。
所以,我们呼吁:以文本实际出发,以学生实际出发,择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度,成就孩子的终身进展。

一、教学过度行为的原因探析

1、无视语文学科的本质

语文以能力为核心,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最终己任。能力只有在不断阅读和实践中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依托文本寻找富有价值的训练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积累运用中全面提升语文能力。
而在教学实际中,语文老师仍然逃离不了以文本内容为核心的传统语文教学观的窠臼。面对文本,教师设计教案时,总是将文本传达的知识信息点作为教学重点。误以为只要掌握了文本中的知识即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样一来,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就会在文本内容中消失殆尽,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也将荡然无存。

2、无视学生阅历的实际

在失却了以锤炼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解读文本总喜欢以深度和广度来支撑语文教学,以而试图将更多的价值内涵传递给学生。诚然,适当拓展文本广度,挖掘文本深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更透的熟知文本。在这一切必须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文本基本价值倾向为蓝本。否则,毫无尺度的乱地开掘,只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无所适以的纵深之中;漫无边际的广度拓展,也只能将学生引向莫名其妙的荒芜之中。所以,无视学生主体的有着,教师一厢情愿地拓展与开掘,非但不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反而会使教学陷入无边的尴尬中。

二、教学过度行为的对策尝试

1、以整体入手,感知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遵循以整体把握到细节探究再回归整体的规律。张志公先生一直强调指出,要带领孩子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
整体感知,就是要让学生自主通读课文,在文本故事的情节中对整篇文章的教育论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初步确定文本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对文本试图表达的内涵能够有初步的认知。
整体感知,就是在初步阅读过程中学会深思。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叩问,反思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读懂。在这样的自我诘问中,进一步明确自己阅读的方向和程度。
整体感知,也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本语言文字的过程。认知生字生词,读好读通文本语言,厘清文本相互之间的联系。
以整体把握有效杜绝了繁琐肢解文本的做法,使得教学富有整体感,是保证教学不致于偏离航向的保障工程。

2、以重点引领,扎实训练

语文教学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是重点,什么都是难点,辫子胡子一把抓,结果是什么都抓不了,什么都落实不到位。所以,教学重点的确定,既可以删繁就简以确保重点之处不偏离,同时也可以防止无效内容的植入和无效拓展的延伸。
(1)抓重点词句:每篇课文都有重点词句,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用。比如《荷花》一文中一个“冒”字就形象地展现出荷花勃发向上的生命活力。教学这个动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荷花以圆盘中长出来的势头,通过转变替代词语的方式,在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词语历练中进一步感受荷花不是一般的长出来,钻出来,而是透着一股生命活力克服重重包围“冒”出来。一个字的教学牵动着整个段落,甚至可以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要旨。
(2)抓重点段落:教材中的文本都是谋篇布局的典范,都会有重点段落,直指文章核心所在。教学时,直击文本的核心段落,可以防止教学过度,导致偏离。例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时,可以紧紧抓住第二自然段构成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思梅兰芳是怎样刻苦练习本领的?最后的效果怎样?在整篇文章中,教师直击核心段落,在“紧盯”“注视”等重要环节中感受梅兰芳在学艺过程中的刻苦用功。如此,这篇课文的基本框架就可形成,人物形象也就此通明。

3、用倾吐表意,抒发感怀

课文教学结束之际,在整体构建文本思路的指引下,课堂总结环节中,要将学生以囤于“树木”的窄线视角扩展至放眼“森林”的光线视角,重新再回归到整体全面审视文本。在这个环节中,应该让学生结合文本情感元素学会用倾吐的方式参透文本价值内蕴,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言说的方式强化对文本的认知。
比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课行将结束之际,在纵览全文结构后,我尝试让学生深思理解爸爸所说的“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学生自主中将这句话与汤姆钓鱼的情境结合,与父子二人的对话相结合,很好的诠释了这话包含的内涵。这样的意蕴理解,旨在帮助学生在文本允许的范围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进一步拓展文本、理解文本。
防止过度和过深的不足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中低年级,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能力水平,大胆地对文本内容进行必要的割切与整合,才能使得教学富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江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